納還的意思、納還的詳細解釋
納還的解釋
歸還。《水浒傳》第十二回:“既然是 楊制使 ,就請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納還行李如何?”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還的解釋 還 (還) á 回到原處或恢複原狀:還鄉。還俗。衣錦還鄉。返老還童。 回報别人對自己的行動。還手。還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償付:歸還。償還。還本。原物奉還。 古同“環”,環繞。 姓。 借 還 (
專業解析
"納還"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理解:
一、核心釋義
指接受(他人物品)後,再将其歸還給原主。它強調了一個完整的“收受-返還”過程。
- “納”:本義為收入、接受、收進。如“納稅”、“采納”。
- “還”:本義為返回、歸還。如“還書”、“還鄉”。
- 組合義:因此,“納還”字面即指“收下後又歸還”。這個動作通常帶有一定的禮節性或義務性,表示對所收之物的尊重或對原主的責任。
二、用法特征
- 雙向性:動作涉及兩個主體——接受方(納者)和原主(接受歸還者)。接受方是動作的發出者。
- 過程性:隱含了“先接受,後歸還”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
- 對象特定:多用于指歸還有形的、具體的物品,特别是那些具有價值、意義或需要歸還義務的物品(如禮物、信物、借物、官印、符節等)。較少用于抽象事物。
- 語境正式/文言:常見于古代文獻、曆史記載、公文(尤其是古代或仿古的)、武俠小說、曆史劇等語境中,體現莊重或古雅的色彩。現代日常口語中極少使用。
三、典型語用場景
- 歸還贈禮或信物:表示婉拒對方好意或解除某種約定關系。例如:“深感厚意,然此物貴重,實不敢受,今特此納還。”
- 交還公物/權柄:指官員離職或完成使命時,将代表職權或任務的物品交回。例如:“任期已滿,即日納還印绶。” (來源:參考古代職官制度及文獻表述,如《左傳》等史書中對官員交接的記載)。
- 退還借物:歸還所借的物品。例如:“承蒙惠借寶刀,現已用畢,謹此納還。”
- (古語中)投降或歸順後返還所據之地:此用法更古老且特定。例如:“某城守将願降,并納還城池。”
使用提示
在現代漢語中,表達“歸還”之意時,更常用“歸還”、“退還”、“奉還”、“交還”等詞。“納還”因其強烈的文言色彩,主要用于需要營造曆史感、莊重感或特定文學效果的場合。
來源參考依據
- 釋義核心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對“納”和“還”的單字釋義清晰,組合義符合邏輯。
- 用法特征分析:綜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古代經典文獻(如《左傳》、《史記》等)中相關詞彙的使用實例。
- 語用場景描述:參考曆代文學作品、曆史記載及公文範例中對類似行為的表述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納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為歸還、退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歸還物品
指将原本屬于他人的財物或物品交還。例如《水浒傳》第十二回提到“納還行李”,即歸還行李。
《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有“急欲進去納還”的描述,強調退還他人所屬之物。
-
字義分解
- 納:意為接受、收進(如“采納”),也可指交付(如“納稅”)。
- 還:讀作“huán”時,意為歸還、回報(如“還書”);讀作“hái”時表副詞含義(如“還要”)。
二、語境與用法
-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多見于古典小說或曆史文本,如《水浒傳》中楊志被邀請至山寨飲酒并“納還行李”,體現禮節性歸還。
-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場景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三、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接受他人意見”,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如“納谏如流”)混淆。主流釋義仍以“歸還”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寶镪别有肺腸蔽辜彩船材子斥币馳情春華錯緒額驸樊川翁方罫肥胖症飛眼傳情負氣鬥狠婦兄戈甲工官搆敵篝火狐鳴漢語大詞典恒沙轟殺卉服騞擘蠖略火宅獲志角戶分門階廊禁塞蠲豁了高憀戾罹辜裡鄰流斥綠帽子猛地裡邈遠奶糕鬧僵獰視品搭畦隴青霄步青黳讓責山步沈首石流黃時裝表演擡頭鼗鼓同難偷免危論我見五色無主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