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都的意思、三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都的解釋

(1).三個都城。 春秋 魯 三 桓 執政,皆建城拟于國都, 季孫 之 費 、 孟孫 之 成 、 叔孫 之 郈 ,稱三都。《左傳·定公十二年》:“ 仲由 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預 注:“三都, 費 、 郈 、 成 也。”

(2).三個都城。指 戰國 趙 、 衛 、 魏 三國的都城。《呂氏春秋·無義》:“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誘 注:“三都, 趙 、 衛 、 魏 。”

(3).三個都城。 東漢 稱 雒陽 為東都, 長安 為西都, 宛 為南都,合稱三都。

(4).三個都城。指 三國 時的 蜀 都 成都 、 吳 都 建業 、 魏 都 邺 。《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吳 、 魏 也。”

(5).三個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廣都 、 新都 。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廣都 、 新都 為三都,號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縣 , 蜀 有三都,謂 成都 、 廣都 ,此其一焉。”

(6).三個都城。 唐 都 長安 , 顯慶 二年(657年)建 洛陽 為東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晉陽 為北都,與 長安 合稱三都。

(7).指 晉 左思 所著《三都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左思 奇才,業深覃思,盡鋭於《三都》,拔萃於《詠史》,無遺力矣。” 唐 齊己 《移居》詩:“欲問存思搜抉妙,幾聯詩許敵《三都》。” 明 沉鲸 《雙珠記·假恩圖色》:“失意賦《三都》,駐足将軍樹。” 清 彭極 《得爰琴兄都門信》詩:“牀頭寶劍泣魚腸,賦就《三都》價未償。”

(8).三種山都。山都,動物名,狒狒類中最大的一種。舊時傳說以山都為居于大樹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樓有感》詩之四:“親心萬裡苦相關。”原注:“ 汀 ( 福建 長汀 )治初造,砍大樹千餘。其樹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種:下曰豬都,中曰人者,其高者為鳥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婦自為配偶。豬都皆身如豬;鳥都人首能言,聞其聲不見其形;人都或時見形。當伐木時,有術者 周元大 能禹步為厲術,以左合赤索圍木而砍之。樹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執而煮之於鑊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1. 曆史都城概念 《漢語大詞典》記載,“三都”特指東漢時期的三座都城:洛陽(東都)、長安(西都)及宛城(南都),該稱謂源于東漢張衡《南都賦》對宛城地位的提升(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唐代則演變為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晉陽的行政體系,見于《新唐書·地理志》。

  2. 文學名篇指代 西晉左思所作《三都賦》為古代文學經典,分别描述三國時期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吳都建業(今南京)的盛況,曾引發“洛陽紙貴”現象(來源:《中國古代文學通論》中華書局2010年版)。

  3. 現代地理名稱 當代“三都”主要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系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其地名源于清代“三腳屯”的雅化(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曆史文獻及使用場景作具體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三都”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一、曆史都城組合

  1. 春秋魯國三都

    • 指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成邑、叔孫氏的郈邑,三城因規模堪比國都而得名。該記載見于《左傳》,孔子弟子子路曾主張“堕三都”以削弱權臣勢力。
  2. 東漢三都

    • 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陽),是東漢時期的重要政治中心。
  3. 三國時期三都

    • 蜀漢成都、東吳建業(今南京)、曹魏邺城(今河北臨漳),分别代表三國政權的都城。
  4. 唐代三都

    • 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晉陽(今太原),顯慶至天授年間确立的行政中心。

二、其他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史書、文學作品及地方志記載,若需完整文獻來源可查閱《左傳》《呂氏春秋》等典籍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石榴跋前疐後貶駮褊刻标點蠙珠踣地呼天部人側足出花樣春官氏竄黜獨無二勝惡相方質反勞為逸煩緣飛放豐邑風狀膚覺付命共旋瓜皮帽含膏活褥蛇見羹見牆講樹潔持解駐經濟開發區衿襘克陷曠原老八輩子鄰虛龍躍鴻矯末校乜斜旁剔俔天傾谄清厲清瑟榮盛軟壁撒花撒星傻大個兒上台飾非文過守産镗孔陶埴枉憲委制文網誤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