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of a minister] 指大臣死亡
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莊子·大宗師》
亦作“ 騎箕翼 ”。亦作“ 騎箕 ”。1.《莊子·大宗師》:“ 傅説 得之,以相 武丁 ,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傅說一星,在箕星尾星之間,相傳為 傅說 死後升天而化。後因以指遊仙。 前蜀 杜光庭 《山居百韻》:“馭景必能趨日域,騎箕終拟躡星躔。” 宋 楊無咎 《水龍吟·夜來六出飛花》詞:“便乘風欲去,淩雲直上,青冥際、騎箕尾。”
(2).指仙家。《花月痕》第十四回:“我就不做 韓熙載 ,也要做個醇酒婦人的 信陵君 ,那敢高比騎箕星宿,下鏡風流哩!”
(3).謂青雲直上,高升。 宋 周紫芝 《小重山·方元相生日》詞:“一笑且踟蹰,會騎箕尾去,上雲衢。” 宋 楊炎正 《滿江紅·壽稼軒》詞:“等瑤池、侍宴夜歸時,騎箕翼。”翼亦星宿名。
(4).指去世。《宋史·趙鼎傳》:“書銘旌雲:‘身騎箕尾歸上天,氣作山河壯本朝。’” 明 張居正 《答翰學陳玉壘》:“然相國久已騎箕,挂劍之義,附之冥漠而已。” 清 趙翼 《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
“騎箕尾”是漢語中一個源自星象崇拜的典故性成語,字面意為“騎乘于箕星與尾星之間”,實際用于代指重臣、賢者的逝世,常含褒揚追思之意。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天文學溯源
該詞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此處箕、尾均屬二十八星宿。東漢經學家高誘注《淮南子》時指出:“傅說死,其精神乘箕尾”,認為賢相傅說死後魂靈化為星宿,印證了古人“天人感應”的宇宙觀(參考《漢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文化象征引申
《宋史·趙鼎傳》載其臨終遺言:“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将個體生命與星辰永恒相聯結,賦予成語壯烈崇高的美學意蘊。這種表達方式常見于古代祭文、挽聯,如文天祥《正氣歌》中“天柱賴以尊,騎箕尾為列星”的詠歎(引自中華書局《全宋詩》校注本)。
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舊時指大臣去世”,屬書面雅語。在曆史文獻及文學創作中,多用于突顯逝者功績,如章炳麟《訄書·别錄乙》評價晚明重臣時稱“黃道周輩騎箕尾而叩阊阖”,借星象喻氣節風骨(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文學史專題研究》)。
“騎箕尾”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天文與神話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大宗師》《宋史》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6)。
八邪鸊鹈膏鄙旨牀帷詞法刺舌怠息雕盡定向培養發梁仿佛放頭飯罐溉濟幹天公羊過得過辟骨扇荷花黑氓花殘月缺阓阛活跳跳儉寶江山易改,禀性難移寄生蠅九邊究升絶岸絶聖棄知考黜曠費窺窬分毫掠立理代令慈泠人鹵代烴冒難募款袍笏平裝人民城郭辱诟舍生取義市事守持水晶球戍籍順筆四阿筒灑婉惬無尤仙伯獻賦效報消縮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