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避禍患。《三國志·魏志·王修傳》:“ 脩 聞 融 有難,夜往奔 融 。賊初發, 融 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 王脩 耳。’”《三國志·魏志·桓階傳》:“太守 孫堅 舉 階 孝廉……會 堅 擊 劉表 戰死, 階 冒難詣 表 乞 堅 喪, 表 義而與之。”
“冒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ào nán,其核心含義為“不避禍患”,常用于描述在危險或困境中仍然堅持行動的勇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面對危險、災禍時毫不退縮,主動承擔風險。例如《三國志》中記載的兩位人物: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書面語或對曆史事件的描述中,強調“主動承擔風險”的義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冒難,是一個中文詞彙,屬于動詞類,表示冒着危險或艱難去做某件事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冒難的部首是冫(冰),筆畫數為12。
來源:冒難起源于古代漢語,由于人類生活中常常面臨着各種困難和障礙,因此産生了這個動詞詞彙來描述沖擊困難、勇敢面對艱難的行為。
繁體字:冒難(台灣及香港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冒難(古漢字形),在繁體字中通常會使用“難”字,表示難。
例句:
1. 在未知的叢林中冒難前行,是勇者的品質。
2. 他冒難設立了一家創業公司,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組詞:冒險、冒昧、冒犯
近義詞:冒險、勇往直前
反義詞:避難、回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