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賦的意思、獻賦的詳細解釋
獻賦的解釋
作賦獻給皇帝,用以頌揚或諷谏。《西京雜記》卷三:“ 相如 将獻賦,未知所為。夢一黃花翁,謂之曰:‘可為《大人賦》。’” 唐 錢起 《秋館言懷》詩:“蹉跎獻賦客,歎息此良時。” 金 元好問 《寒食靈泉宴集序》:“ 揚雄 獻賦,自詫雕蟲之工。” 清 孫枝蔚 《春日遊徐幼長園林有贈》詩:“獻賦終投閣,全身漫鑿山。”
詞語分解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獻賦”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分解和曆史語境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 字義分解
- 獻 (xiàn): 本義指恭敬地送上、進獻。《說文解字》釋為“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後引申為進獻物品、意見、才能等,含有尊敬和呈奉之意。在古代,特指向君主或尊長進獻。
- 賦 (fù): 本義指征收(賦稅),後成為重要的文體名稱,指一種講究文采、韻律,介于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盛行于漢魏六朝。漢代大賦鋪陳誇張,體物寫志,是“獻賦”行為中最常見的文體。
二、 曆史語境與核心含義
結合字義與曆史實踐,“獻賦”特指古代文人創作辭賦作品,并将其進獻給帝王或朝廷的行為。其深層含義包括:
- 展示才華: 文人通過精心創作的辭賦,展現自己的文學才華、學識修養和政治見解。辭賦以其鋪陳揚厲、辭藻華美的特點,成為展示文采的理想載體。
- 謀求賞識與進身: 這是“獻賦”最核心的目的和動機。文人希望通過進獻作品得到帝王或權貴的賞識,從而獲得官職、俸祿或恩寵,實現“學而優則仕”的理想。這類似于“獻策”,但更側重于文學才能的展示。
- 歌功頌德或委婉諷谏: 所獻之賦的内容,常包含對帝王功業、朝廷盛世的頌揚(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子虛賦》)。有時也寓含委婉的諷谏之意,期望統治者有所感悟(如揚雄的一些賦作)。
- 參與國家文化活動: 在漢代等朝代,帝王(如漢武帝)喜好辭賦,設立樂府等機構,鼓勵創作。獻賦成為文人參與國家主流文化活動、融入官方文化體系的重要途徑。
三、 曆史背景與文學典故
“獻賦”之風尤以漢代為盛,與當時帝王(特别是漢武帝)對辭賦的喜愛和提倡密不可分。
- 司馬相如獻賦: 最著名的例子是司馬相如向漢武帝進獻《子虛賦》、《上林賦》,得到賞識,被任命為郎官。這成為後世文人通過獻賦求仕的典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詳細記載了此事。
- 揚雄獻賦: 揚雄也是漢代重要的賦家,曾向漢成帝獻《甘泉賦》、《羽獵賦》等。
- 後世影響: “獻賦”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求仕途徑,在後世(如唐代)仍有延續。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慨歎“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隻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拟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就提到了自己獻賦的經曆(如向唐玄宗進獻《三大禮賦》)。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 - 對“獻賦”詞條有明确釋義,解釋為“作賦獻給皇帝,用以頌揚或諷谏”。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 作為專門探求漢語詞彙源流的工具書,對“獻賦”的起源(漢代)及其文化背景有清晰說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版) - 提供“獻賦”的簡明釋義,并常引用經典文獻例句。
-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 在論述漢代文學(特别是漢賦)及唐代文學時,會涉及“獻賦”這一重要的文學活動與社會現象,分析其産生的背景、代表作家作品及曆史意義。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原始史料,記載了司馬相如獻賦得官的經典案例,是理解“獻賦”最直接的曆史文獻。
- 《昭明文選》(蕭統 編) - 收錄了大量漢魏六朝時期的賦作,其中不少就是當時文人進獻(或模拟進獻)之作,是研究“獻賦”文本的重要載體。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詩詳注》,仇兆鳌 注,中華書局) - 詩歌文本本身及其注釋,是了解唐代文人(如杜甫)獻賦經曆與心态的珍貴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獻賦”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特殊文化行為,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文人創作賦體作品并進獻給皇帝,通常包含頌揚君主功德或委婉諷谏政事的雙重目的。例如漢代司馬相如因《子虛賦》被漢武帝賞識而發迹,即為典型。
二、起源與典故
該詞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據記載,司馬相如曾通過獻賦獲得帝王青睐,後世遂以“獻賦”代指文人通過文學才能謀求仕途或表達政治主張的行為。
三、曆史應用
- 頌揚功能:如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借神話意象贊美漢武帝的功績。
- 諷谏功能:唐代錢起《秋館言懷》中“蹉跎獻賦客”一句,暗含對時政的感慨。
- 政治手段:部分文人通過獻賦換取官職,如《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獻賦前得夢中老者指點創作方向。
四、文學影響
這一行為推動了漢賦的繁榮,并成為後世文學與政治結合的範式。清代孫枝蔚詩句“獻賦終投閣”即化用此典故,反映文人階層對仕途的矛盾心理。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賦文案例或不同朝代獻賦制度差異,可查閱《漢書·藝文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辦給熛薰避株鳥不胎孩菜腳孱顔撤防齒條穿敝吹冷齑躲婆石愕驚二八返禦分章析句剛疏高梵孩兒行牀黃素書夥伴關系鹘突加官晉爵江米酒鑒原金鴉寂若死灰菤葹朘損倨佝趷跶冷酷無情沴戾龍蛇飛舞慢來蔓衍美顔木星旁鄰缥囊潛孚七沖門怯惰欽隆上腰屎橛水網訟矢歎愛談詞套習淘虛通號頑頑違恩負義維語文文莫莫五辟仙橋線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