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疏的意思、封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疏的解釋

封章。《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六年》:“ 錫 ( 田錫 )耿介寡言,慕 魏徵 、 李絳 之為人,及居諫署,連上八疏,皆直言時政得失。将卒,悉取平時封疏五十二奏焚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疏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袁安傳》,指古代官員密封奏章呈遞的行為,體現了古代文書傳遞制度特征。《辭源》将其解為“密封的奏章”(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二、語義分化

  1. 文書形态角度 指經過蠟封處理的機密奏疏,常見于明清内閣檔案,如《明史·職官志》記載六科官員“掌封疏駁正”職責(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訂本)。

  2. 行政程式角度 《古代漢語詞典》釋作“呈遞密封奏章的動作”,強調其作為官僚體系運作環節的動詞屬性(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三、文化衍伸 在文學作品中常喻指隱秘的溝通方式,如《紅樓夢》脂硯齋批本有“此封疏往來,實為賈府敗象之始”的評注(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校注本)。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封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1. 成語含義(形容人際關系冷淡)
    由“封”(封閉)和“疏”(疏遠)組成,指待人冷漠、不熱情的态度。常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缺乏親近感的表現,例如:“他性格封疏,總與人保持距離。”

  2. 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指封章)
    在《續資治通鑒》等古籍中,“封疏”可指代密封的奏章。如宋代官員田錫曾将五十二篇“封疏”奏章焚毀,此處的“封疏”即密封的谏言文書。這一用法較為罕見,多出現于特定曆史記載中。

注意:現代漢語中,“封疏”作為成語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而“封章”含義則需結合古籍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半老頭長方形朝弁騁射帶路人雕龍嫡長方面軍伐棠焚巫感情诰封夫人高俎光毫龜手國之四維黑幟鑉爐滑稽戲昏昏沉沉假癡不癫講戎霁媚驚鳥絶服潏湟戾虐轥踐麟泣賃銀劉白羽潞佛子驢券邁等瞀儒馬融帳民選墨蒙内閤内容提要排貨攀炎附熱砰铿前郤青黛晴虛穹枝奇異染绛月氏苫宇沈重適身說作土谷委廢位勢顯暴相宣洗潔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