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不給的意思、救過不給的詳細解釋
救過不給的解釋
猶救過不贍。《秦併六國平話》卷下:“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於上;羣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
詞語分解
- 救過的解釋 糾正過失。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今君厚受德於先王之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覆邪救過難得於君矣。”《晉書·潘嶽傳》:“故箴規之興,将以救過補闕。”《新唐書·李绛傳》:“天子有諫臣,所以救過。
- 不給的解釋 .供給不足;匮乏。《左傳·宣公十二年》:“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敢獻於從者。”《孟子·告子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舊唐書·李晟傳》:“欲以諸軍同神策,則財賦不給,無可奈何。”
網絡擴展解釋
“救過不給”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補救過失都來不及,形容忙于處理錯誤而無暇顧及其他。
- 字面拆解:“救”指補救,“過”指過失,“不給”意為來不及、無法供給。整體強調過失頻發,補救措施無法跟上。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
- 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
- 另在《秦并六國平話》中也有引用:“明主能行督責之術……群臣百姓救過不給。”。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用于勸誡或描述困境。
- 感情色彩:中性詞,結構為補充式(如“救過”補充說明“不給”)。
延伸信息
- 近義詞:救過不暇、後悔不及。
- 反義詞:未明确提及,但可推測與“遊刃有餘”“從容應對”等形成對比。
示例與語境
- 古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嚴苛制度下,官員或百姓疲于應對過失的場景。例如《清史稿》記載:“條例繁赜,有司救過不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或《秦并六國平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救過不給(jiù guò bù gěi)是一個中文成語,意思是救過别人卻不給予幫助或回報。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救(亻+求),過(辶+土);救過不給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中,用來形容那些不知感恩、背信棄義的人。
繁體:救過不給。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法中,救過不給可以寫作救過不給。
例句:他曾經救過我,現在我需要他幫助,可是他卻救過不給。
組詞:感恩、回報、背信棄義等。
近義詞:救人無恩、得寸進尺。
反義詞:救人有恩、報恩圖報。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如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