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三国演义》第四六回:“若是这个月破的,便破;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 张子布 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徐庶成真》:“俄而,众贼麕至,某将仓卒拔剑,剑即飞去。须臾,贼众纷纷众甲倒戈而北。”
“弃甲倒戈”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指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投降。其中“弃甲”指抛弃护身装备,“倒戈”指调转武器方向,象征停止抵抗或反叛。
出处与例句
该成语最早出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清代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也用此词描述战败场景:“贼众纷纷弃甲倒戈而北。”。
近义词与反义词
用法
多用于战争或竞争场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形容彻底失败或投降。例如:“敌军在围困下最终弃甲倒戈。”。
该成语通过具象的军事动作(丢弃装备、倒转武器)生动刻画了战败者的姿态,常见于历史文学和军事描写中。
《弃甲倒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原本助战的一方倒过来投敌,转而与敌对方为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某人或某方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背叛原有盟友或团队的行为。
《弃甲倒戈》的拆分部首是弓、甲、刀。其中,“弓”作为上联的部首,代表弓弩;“甲”作为中间联的部首,原本指战士所穿的甲胄;“刀”作为下联的部首,代表武器刀剑。
根据拆分的部首,可以得到《弃甲倒戈》的笔画为12画。
《弃甲倒戈》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先是在楚汉联军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因一系列原因,他对汉王刘邦不满而弃甲归隐。这一行为被称为“弃甲投降”,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弃甲倒戈》的繁体字为「棄甲倒戈」。
在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弃甲倒戈》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廝甲倒戈」。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简化后的字形更加常见。
1. 他曾是我们的战友,却在最后一刻弃甲倒戈。
2. 他为了个人利益,竟然弃甲倒戈背叛了原来的团队。
组词:倒戈、弃甲、甲胄。
近义词:投敌、背叛、叛变。
反义词:秉忠、忠诚、坚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