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桓公的意思、齊桓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桓公的解釋

齊桓公(?-前643) :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從莒(今山東莒縣)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團結諸侯國,打退外族遊牧部落的侵襲,擴大齊國的勢力範圍。多次以盟主的身份召集諸侯會議,訂立盟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任國君(在位時間:公元前685年—前643年),被尊為“春秋五霸之首”。以下是對其生平及曆史地位的詳細解釋:

一、出身與繼位

齊桓公為齊僖公之子、齊襄公之弟。齊襄公統治期間政局動蕩,其死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争奪君位。在鮑叔牙輔佐下,小白搶先回國即位,成為齊桓公。他摒棄前嫌,重用曾試圖刺殺自己的管仲為相,開啟改革之路。

二、政治與軍事成就

  1. 改革強國
    任用管仲推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劃分行政區域,整頓吏治,發展農業與工商業,設立漁業鹽業稅收制度,使齊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崛起。
  2. 尊王攘夷
    以“尊崇周王室,抵禦外族”為旗號,北擊山戎救援燕國,南伐楚國迫使其臣服,平定中原諸侯内亂,多次會盟諸侯(如北杏會盟、葵丘會盟),九合諸侯而一匡天下。
  3. 确立霸權
    通過葵丘會盟(公元前651年)獲周天子賜胙,成為首位被正式承認的霸主,開創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

三、文化影響

齊文化在桓公時期輻射四方,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産生深遠影響,塑造了注重實用與變革的齊學傳統。

四、晚年與結局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寵信易牙、豎刁等佞臣,導緻晚年政局混亂。公元前643年病重時被軟禁,最終餓死于宮中,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五、曆史評價

作為春秋首霸,齊桓公通過改革與外交軍事策略,奠定了諸侯争霸的基本模式,其“尊王攘夷”思想成為後世處理華夷關系的典範。


注:如需更詳細事件年表或改革措施,可參考(每日曆史人物)、(曆史故事)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齊桓公

齊桓公是古代中國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君主,其名字也成為了一個常見的詞語。齊桓公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有德有才能的君主,具有仁愛、聰明和英勇的特質,對于國家和百姓有深遠的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齊桓公的拆分部首為“齊”、“木”、“公”,其中“齊”是聲旁,表示其讀音,而“木”是實旁,表示其意義。齊桓公一共有10個筆畫,其中“木”部有4個筆畫,而“齊”部和“公”部各有3個筆畫。

來源

齊桓公是根據曆史上真實存在的齊國君主齊桓公來命名的。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睿智而仁愛的君主,為齊國帶來了繁榮和和平。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齊國經濟快速發展,并且受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繁體

齊桓公(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齊桓公古時候的寫法為「齊桓公」。

例句

他的為政之道,堪比齊桓公。

組詞

齊王、桓公、桓侯

近義詞

賢君、明君、聖君

反義詞

暴君、昏君、庸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