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桓公的意思、齊桓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桓公的解釋

齊桓公(?-前643) :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從莒(今山東莒縣)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團結諸侯國,打退外族遊牧部落的侵襲,擴大齊國的勢力範圍。多次以盟主的身份召集諸侯會議,訂立盟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齊桓公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 詞源與字義解析

    “齊”指周代重要的諸侯國——齊國,位于今山東北部。“桓”是其谥號,據《逸周書·谥法解》,“辟土服遠曰桓”,意指開拓疆土、使遠方歸服,屬褒揚性谥號。“公”是周代對諸侯國君的尊稱。故“齊桓公”字面意為“谥號為‘桓’的齊國國君”。

  2. 曆史人物指代

    特指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小白(?—公元前643年)。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其統治時期是齊國國力最為強盛的階段,對春秋格局影響深遠。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文化符號與曆史象征

    在漢語文化語境中,“齊桓公”已成為特定曆史成就的代名詞,象征着:

    • 霸業典範:首倡“尊王攘夷”,以諸侯身份代行周天子部分權威,維系宗法秩序,聯合諸侯抵禦外侵(如伐戎救燕、阻楚北進)。
    • 治國能臣:任用管仲為相,推行“相地而衰征”“四民分業”等改革,富國強兵,奠定霸業基礎。
    • 盟會制度:多次主持諸侯會盟(如葵丘之盟),确立霸主地位,開創以盟約形式解決争端的先例。來源:《春秋史》(童書業著)、《史記·齊太公世家》(司馬遷著)。

核心要點

“齊桓公”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專指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姜小白。其核心内涵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姓名,更承載着“春秋首霸”“尊王攘夷倡導者”“管仲改革領導者”等特定曆史評價與文化象征意義,是理解春秋政治生态與霸權政治的關鍵符號。其曆史地位在《史記》《左傳》等典籍及曆代史學著作中均有權威記載。來源:綜合《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

網絡擴展解釋

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任國君(在位時間:公元前685年—前643年),被尊為“春秋五霸之首”。以下是對其生平及曆史地位的詳細解釋:

一、出身與繼位

齊桓公為齊僖公之子、齊襄公之弟。齊襄公統治期間政局動蕩,其死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争奪君位。在鮑叔牙輔佐下,小白搶先回國即位,成為齊桓公。他摒棄前嫌,重用曾試圖刺殺自己的管仲為相,開啟改革之路。

二、政治與軍事成就

  1. 改革強國
    任用管仲推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劃分行政區域,整頓吏治,發展農業與工商業,設立漁業鹽業稅收制度,使齊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崛起。
  2. 尊王攘夷
    以“尊崇周王室,抵禦外族”為旗號,北擊山戎救援燕國,南伐楚國迫使其臣服,平定中原諸侯内亂,多次會盟諸侯(如北杏會盟、葵丘會盟),九合諸侯而一匡天下。
  3. 确立霸權
    通過葵丘會盟(公元前651年)獲周天子賜胙,成為首位被正式承認的霸主,開創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

三、文化影響

齊文化在桓公時期輻射四方,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産生深遠影響,塑造了注重實用與變革的齊學傳統。

四、晚年與結局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寵信易牙、豎刁等佞臣,導緻晚年政局混亂。公元前643年病重時被軟禁,最終餓死于宮中,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五、曆史評價

作為春秋首霸,齊桓公通過改革與外交軍事策略,奠定了諸侯争霸的基本模式,其“尊王攘夷”思想成為後世處理華夷關系的典範。


注:如需更詳細事件年表或改革措施,可參考(每日曆史人物)、(曆史故事)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點風白礬樓豹姿北音弊車羸馬币值菜蔬之色草工嘲诮出人意料怵息叢重崔嵯待取颠毛種種陡直耳目一新發科打诨飜異封疆畫界富餘感篆過歲觚壇纥梯纥榻後方宦遊簡而言之奸險鏡湖急先鋒駿茂克盡聩聩壸則練兵秣馬溜滑六臝落度迷留沒亂牧令前旆奇奧青鸬凄恸遒澤擾乂如水投石騷氣饍宰聲色犬馬石玉昆時菑雙簧司法廳死傷偷快威武不屈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