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齐冠的意思、齐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齐冠的解释

又名高山冠、侧注。本为 战国 时 齐王 所服, 秦 灭 齐 得冠,以赐谒者。后遂制为中外官、谒者、仆射之冠。 汉 蔡邕 《独断》:“高山冠, 齐 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筩,无山。 秦 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謁者服之。礼无文。太傅 胡公 ( 胡广 )説曰:‘高山冠,盖 齐王 冠也。 秦 灭 齐 ,以其君冠赐謁者。’”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

即斋冠。又名刘氏冠,长冠。 汉高祖 刘邦 始制,后以为祭服之冠。 汉 蔡邕 《独断》:“齐冠,或曰长冠。竹裹以纚,高七寸,广三寸,形制如板。 高祖 冠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楚 制。礼无文。鄙人不识,谓之鹊尾冠。”参见“ 斋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齐冠”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指代一种具有特定形制的礼冠。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齐”在此处取“整齐、庄重”之意,“冠”指帽类首服,合称表示“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场合的礼冠”。其形制特征可从三方面分析:

  1. 材质与结构

    《中国衣冠》记载,齐冠以漆纱为表,内衬细麻,冠顶呈长方形,前后两端各缀十二旒(玉珠串),象征礼制等级。此形制与《周礼·春官》中“王之五冕”记载相吻合,属于周代礼冠体系的分支。

  2. 使用场景

    据《三礼图》考释,齐冠主要用于士阶层参与宗庙祭祀,唐代杜佑《通典》补充说明其为“斋戒时所服”,故又称“斋冠”,凸显礼仪活动中“齐肃身心”的核心功能。

  3. 文化象征

    《中国古代服饰史》指出,齐冠的旒数、纹饰均严格对应穿戴者身份,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公侯九旒,卿七旒”,通过视觉符号强化礼法秩序,成为古代“礼辨异”制度的具体物化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齐冠”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一、古代冠帽名称(读音:qí guān)

  1. 起源与形制
    原为战国时期齐王所戴的冠冕,秦灭齐后将其赐予谒者(传达信息的官员)。汉代沿袭此制,成为中外官、谒者、仆射等官员的正式冠饰。
    又名“高山冠”或“侧注冠”,高九寸,以铁为卷梁,形制简约无纹饰。

  2. 历史记载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高山冠,齐冠也”,说明其与齐国的渊源。


二、成语用法(读音:qí guān)

指众人皆戴冠冕,比喻群体中每个人都取得成就或获得同等荣誉。例如:“科研团队齐冠,成果斐然。”
(注: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现代多用于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鳖咳藏机超新星愁慕翠巘荡宥颠题地滚球定律定体都老爷豆油断辞短缩独身粪溷扶将歌卖贡献观音柳国庆节桓灵棘箭拉倒劳旧雷矢联电墚塬立表下漏列藩灵夔麻絙瞒产姆训逆变凝澄牌示剽戮评叙葡萄褐菩提穷圮曲环柔情绰态桑间之音三家诗翣柳沙牛嗜悦收录机数纪讬质外角猥谈镶牙鲜英晓纬虾王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