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神时的祷告。《仪礼·聘礼》“出祖释軷祭酒脯” 汉 郑玄 注:“使者为軷祭酒脯,祈告也。” 宋 徐铉 《稽神录·吴景》:“僧为之祈告,妇人曰:‘我从 吴景 索命,不知其他。’” 侯方域 《代三省督府张公祈雨文》附 清 恭士 评:“愷切而严正,方是祈告之文。”
“祈告”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í gào,注音为ㄑㄧˊ ㄍㄠˋ,其核心含义是祭神时的祷告。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祈告”由“祈”(恳请)和“告”(告知)组成,指在祭祀或宗教仪式中向神明表达愿望或祈求庇佑的行为。例如《仪礼·聘礼》中记载的“使者为軷祭酒脯,祈告也”,即通过祭品和祷告沟通神明。
使用场景
与“祷告”的差异
“祈告”更强调祭祀场合的正式性和目的性(如求雨、驱灾),而“祷告”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日常宗教活动中的赞美、忏悔等。
例句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现代用法,可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祈告,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表示向神明或其他超自然力量表达请求或祈求。它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或动宾短语,旨在寻求保佑、庇护、帮助或回应。在宗教仪式、祭祀、礼拜、冥思、瞑想等场合中,祈告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祈告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礻(祭祀部首)和言(言字底部);它的总笔画数为9。
来源:祈告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后来在《说文解字》中有了更加详细的解释。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宗教仪式,祈告在人类社会中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繁体字:祈告的繁体字为禱告。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祈告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形状更加象形化,而汉代的隶书则更加规范。
例句:他虔诚地祈告神明保佑他的家人。
组词:祈求、祈祷、祈愿、祈福。
近义词:祷告、祝祷、祝福。
反义词:诅咒、咒骂、诋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