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峍崪 ”。1.高聳貌。 明 張敬修 《文忠公行實》:“兩堤峍崪,屹為鉅防。” 清 曾國藩 《彭母曾孺人墓志銘》:“ 南山 峍崒,宰樹青青,弗騫弗拜,萬代千齡。”
(2).形容用字遣句的奇險。
“峍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高聳貌
指山勢、建築等高大險峻的形态。例如明代張敬修描述堤壩“兩堤峍崒,屹為钜防”,清代曾國藩形容南山“峍崒”以突出其巍峨。
該義項在古文中常見,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人工建築的雄偉。
用字遣句的奇險
引申為文辭奇崛、險峻的風格,強調語言表達上的獨特與不落俗套。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來源:)。
《峍崒》(lí zú)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山巒起伏的樣子。它描述了山峰起伏的景象,形容山勢險峻、連綿起伏。
《峍崒》由“山”部和“隹”部構成。其中,“山”部為聲旁,用于表示與山相關的義旁字,而“隹”部則為形旁,用于表示難以歸類在具體部首相關字。
峍(lí)的構字解釋為:山(3畫)+ 隹(7畫)=峍(10畫)。
崒(zú)的構字解釋為:山(3畫)+ 隹(7畫)=崒(10畫)。
《峍崒》這個詞彙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山海經》,該書是我國古代對山川地理、人物神話等内容的記載。《山海經》中描寫了具有起伏山巒的地方,從而出現了《峍崒》這個詞彙。
峍崒的繁體字為嵧崒,兩字的結構和意思都與峍崒相似,隻是形态上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差異。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寫作《峍崒》的方式為“山丿隹隹”。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他站在山巅,遠望眼前的峍崒連綿起伏,美景讓他陶醉其中。
山脈的峍崒使得這裡成為了攀岩愛好者們的天堂。
峍崒山(lí zú shān):指山勢險峻、山巒起伏的山脈。
峍崒地帶(lí zú dì dài):指具有複雜的山地地貌、起伏不平的地區。
山巒起伏、山勢險峻、山峰起伏
平坦、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