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糯米或黃米面制成的糕,多和以紅棗或豆沙,刀切零售,故名。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他買了兩塊滾熱的切糕,一邊走一邊往口中塞。”
“切糕”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既指代新疆傳統美食,也在網絡語境中被賦予特殊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切糕,維吾爾語稱“瑪仁糖”,是新疆維吾爾族傳統小吃,采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幹、芝麻、紅棗等原料熬制壓緊而成,因售賣時需用刀切分而得名。
曆史淵源
起源于古絲綢之路時期,商隊為長途旅行需要攜帶高營養、耐儲存的食物。切糕因糖分高、密度大、便于保存,成為商道上的重要補給品。
制作特點
通過層層壓制工藝,使原料緊密結合,密度極高。例如,巴掌大小的切糕重量可達1-2公斤,因此有“一刀切下,價格不菲”的說法。
“天價”象征
2012年因“天價切糕事件”(切糕因密度大導緻切割後實際重量遠超預期,引發價格争議),成為調侃昂貴物品的網絡梗。衍生出“切糕二兩抵家財萬貫”“糕富帥”等流行語。
文化符號
網友戲稱其為“宇宙硬通貨”,甚至虛構“淘寶信譽等級:桃心→鑽石→皇冠→切糕”,以誇張方式反映社會對高價商品的調侃。
“切糕”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在飲食文化中,它是新疆曆史悠久的特色食品;在網絡文化中,則成為高價或争議性交易的代名詞。如需了解更多切糕款式(如核桃、巴旦木等口味),可參考中的詳細分類。
《切糕》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某件東西像糕一樣被切開的樣子。比喻事物被細分或切割成多個部分。
《切糕》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刀部和糕部。
刀部屬于刃字旁,表示與刀有關的意思;糕部屬于米字旁,表示與糕相關的意思。
《切糕》共有9畫,其中刀部有2畫,糕部有7畫。
《切糕》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小說《水浒傳》中,形容李逵激起怒火砍砸屠龍灣軍營的情景。
後來,這個成語也被廣泛用作日常語言中的形容詞,表示事物被切割或分割的樣子。
《切糕》的繁體字為「切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字形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的「切糕」寫作「切食」,字形略有差異。
1. 雞塊點了兩份,每份都切成了小塊,看起來像切糕一樣。
2. 這種商品市場需求大,一下子就切成了好幾塊切糕。
切割、刀片、切片、割破
分割、裁剪、切割、剁碎
整合、合并、合成、團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