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糯米或黄米面制成的糕,多和以红枣或豆沙,刀切零售,故名。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他买了两块滚热的切糕,一边走一边往口中塞。”
“切糕”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既指代新疆传统美食,也在网络语境中被赋予特殊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切糕,维吾尔语称“玛仁糖”,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小吃,采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芝麻、红枣等原料熬制压紧而成,因售卖时需用刀切分而得名。
历史渊源
起源于古丝绸之路时期,商队为长途旅行需要携带高营养、耐储存的食物。切糕因糖分高、密度大、便于保存,成为商道上的重要补给品。
制作特点
通过层层压制工艺,使原料紧密结合,密度极高。例如,巴掌大小的切糕重量可达1-2公斤,因此有“一刀切下,价格不菲”的说法。
“天价”象征
2012年因“天价切糕事件”(切糕因密度大导致切割后实际重量远超预期,引发价格争议),成为调侃昂贵物品的网络梗。衍生出“切糕二两抵家财万贯”“糕富帅”等流行语。
文化符号
网友戏称其为“宇宙硬通货”,甚至虚构“淘宝信誉等级:桃心→钻石→皇冠→切糕”,以夸张方式反映社会对高价商品的调侃。
“切糕”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在饮食文化中,它是新疆历史悠久的特色食品;在网络文化中,则成为高价或争议性交易的代名词。如需了解更多切糕款式(如核桃、巴旦木等口味),可参考中的详细分类。
《切糕》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来形容某件东西像糕一样被切开的样子。比喻事物被细分或切割成多个部分。
《切糕》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刀部和糕部。
刀部属于刃字旁,表示与刀有关的意思;糕部属于米字旁,表示与糕相关的意思。
《切糕》共有9画,其中刀部有2画,糕部有7画。
《切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小说《水浒传》中,形容李逵激起怒火砍砸屠龙湾军营的情景。
后来,这个成语也被广泛用作日常语言中的形容词,表示事物被切割或分割的样子。
《切糕》的繁体字为「切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字形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的「切糕」写作「切食」,字形略有差异。
1. 鸡块点了两份,每份都切成了小块,看起来像切糕一样。
2. 这种商品市场需求大,一下子就切成了好几块切糕。
切割、刀片、切片、割破
分割、裁剪、切割、剁碎
整合、合并、合成、团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