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危授命的意思、見危授命的詳細解釋
見危授命的解釋
[give one's life in peril;be ready to *** for one's country i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臨難見危,能挺身而出,不顧惜自己的生命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
詳細解釋
謂在危難關頭,勇于獻身。《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漢書·叙傳下》:“ 欒公 哭 梁 , 田叔 殉 趙 ,見危授命,誼動明主。”《明史·劉可訓傳》:“初無守土責,因奉命録囚,而乃見危授命,解圍 成都 。”亦作“ 見危緻命 ”。《論語·子張》:“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 朱熹 集注:“緻命,謂委緻其命,猶言授命也。” 漢 班固 《十八侯銘·太尉绛侯周勃》:“見危緻命,社稷以寧。”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授命的解釋 ∶國家元首等下達命令授命組閣 ∶貢獻生命臨危授命詳細解釋.獻出生命。《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朱熹 集注:“授命,言不愛其生,持以與人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徇名者不
網絡擴展解釋
“見危授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àn wēi shòu mìng,其核心含義是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以下是詳細解釋:
1.出處與來源
- 該成語最早出自《論語·憲問》,原文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孔子通過這句話強調,真正的“成人”(品德完備者)應在利益面前堅守道義,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2.結構與含義
- “見危”:指遇到危險或危急情況。
- “授命”:意為獻出生命,源自“授命于天”的引申,此處指主動承擔使命并犧牲。
- 整體解析: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生命以保全他人或大義。
3.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褒揚英雄行為或高尚品格,如戰争中的将士、災難中的救援者等。
- 例句:
- “慨自烽煙告警,見危授命,而盡力王事者,有幾人哉!”(清代《壺天錄》)
- 董存瑞手托炸藥包炸毀敵人碉堡,正是“見危授命”的體現。
4.近義與對比
- 近義詞:臨危緻命、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 反義詞: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 對比:與“見利忘義”形成鮮明對照,強調道義高于個人利益。
5.現代意義
- 該成語在現代常用于弘揚奉獻精神,如消防員、醫護人員等職業的犧牲精神,也體現中華文化中對“義”的推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危授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危急關頭冒着生命危險去拯救别人。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見(見字旁)和命(口字旁),共有10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道家思想,強調出現危險時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勇于拯救他人。
《見危授命》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見危授命」。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使用,與簡體字有一些字形上的區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見和危的字形有一些變化。見字旁原本是類似「兒」的形狀,後來逐漸變成了現在的「⺺」。而危字旁則原本寫成「⻃」,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所以古代的「見危授命」寫作「⻃入冂内」。
以下是關于《見危授命》的例句:
1. 他見到一個人落水了,立即見危授命,跳入水中将其救上岸。
2. 她是一名醫生,無論發生什麼危險,她總能冷靜地見危授命。
3. 這個勇敢的消防員在大火中多次見危授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見危授命》這個成語中的單個字也可以進行組詞。例如:
- 見義勇為(在見到不公平或者危險時,勇于行動)
- 危機(處于危險或困境中的關鍵時刻)
- 授命(接受命令或者使命)
近義詞包括:見義勇為、舍己救人。
反義詞則是:袖手旁觀、逃避責任。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你對《見危授命》這個成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強調了在危難之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冒着生命危險去保護他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