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戚寵的意思、戚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戚寵的解釋

外戚親貴。 唐 呂溫 《諸葛武侯廟記》:“當 漢 道方休, 哀 平 無罪, 王莽 乃欲憑戚寵造符命,脅之以威,動之以神,使人忘 漢 ,終不可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戚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古籍用例中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君主的近親或受寵信的親屬。其中:

•“戚”:本義為斧钺(兵器),引申為親近、親屬關系,特指與君主有血緣或姻親關系的人(如外戚)。

•“寵”:意為偏愛、尊崇,引申為受君主信任或得勢的地位。

二字組合後,強調因血緣或親緣關系而獲得君主特殊信任的群體(《漢語大詞典》,1997)。

二、古籍例證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史書,描述宮廷權力結構:

  1. 《後漢書·宦者傳論》:

    “戚寵秉權,九侯五宗相與媾婚。”

    此處指外戚(如皇後、太後家族)掌握朝政大權,并與諸侯聯姻(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政治語境中的特殊地位:

    特指依附皇權而得勢的群體,常與宦官、權臣并列為影響朝政的勢力,隱含“非正常晉升”的貶義色彩(《辭源》修訂本,2015)。

三、相關概念辨析

•與“外戚”的關系:

“戚寵”涵蓋範圍更廣,除後妃家族(外戚)外,亦可包括君主寵信的宗室成員。

•與“恩寵”的區别:

“恩寵”泛指君主對臣下的賞賜信任,不限于親屬;而“戚寵”專指因親緣獲寵者(《古代漢語詞典》,2005)。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語義詞彙,現代漢語一般用“外戚”“皇親國戚”等替代,學術讨論或古籍研究中需注意其特定語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
  5.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

網絡擴展解釋

“戚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外戚(帝王母族、妻族)的權勢與親貴地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戚寵指通過婚姻關系獲得帝王寵信的外戚家族成員,通常帶有權貴色彩。該詞常見于史書及古文,反映古代皇權政治中“外戚幹政”的現象。

  2. 單字拆解

    • 戚(qī):
      • 本義為親戚,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如《捕蛇者說》中“蔣氏大戚”的引申用法)。
      • 另有憂愁、古代兵器(斧類)等含義,但此處取“外戚”義。
    • 寵(chǒng):
      • 指受到偏愛或恩寵,如《左傳》“寵辱不驚”中的用法。

二、曆史語境與用例

  1. 典型文獻
    唐代呂溫《諸葛武侯廟記》提到:“王莽乃欲憑戚寵造符命”,描述王莽(漢室外戚)借外戚身份篡權的曆史事件。
    → 此例說明“戚寵”常與權謀、政治鬥争關聯。

  2. 相關曆史背景
    漢代外戚幹政現象突出,如霍光、窦嬰等均屬“戚寵”。該詞隱含着對皇權旁落的批判,常見于史家評論。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撥兌補特伽羅操烈褫剝吃青大腳奠祭督署惡衣菲食分交公家婆姨固體浩宕紅利鴻緒狐臭灰窯假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簡佩階層揭厲迹附驚吉利掎蹠局家開台鑼鼓款恻潰軍臉道厘弊令舍漏盡鐘鳴漏卮難滿冒蔭密畤般桓飄揚破沒普請牽五挂四搉論熱蓬蓬入纂閃電攝力攝羅子適莫水晶包亭堠退居頹墜陀隧隗俄猬鋒螗斧韋鞲饷幕限禁析别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