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意譯為人、衆生、數取趣。舊譯為“福伽羅”、“弗伽羅”、“富特伽耶”等。《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補特伽羅,數取趣也。”意為屢往五趣輪回者。 章炳麟 《無神論》:“若雲由補特伽羅而生,而此補特伽羅者亦復無其自性,是故人我之見必不能立。”參見“ 五惡趣 ”。
“補特伽羅”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為梵語“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人”或“衆生”。其中“數取趣”指“多次往返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輪回的主體”,即衆生在六道中不斷轉生的假名存在。
佛教的核心觀點
佛教主張“無我”(即無獨立、恒常的自我),因此否認補特伽羅作為真實實體存在。它僅是世俗層面的方便假名,用于解釋輪回現象,而非勝義谛中的真實法(真理)。
與外道的區别
補特伽羅被列為“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因部分印度哲學派别将其視為實有的靈魂或“我”。佛教則強調其本質為“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的因緣和合,并無自性。
哲學延伸意義
章炳麟在《無神論》中引用此概念,指出若補特伽羅本身無自性,則“人我之見”無法成立。現代讨論中,亦有學者通過它探讨生命主體與意識的關系,例如否定人工智能具備補特伽羅屬性的可能性。
補特伽羅是佛教為解釋輪回現象而設立的假名概念,既否定其實在性,又為修行提供邏輯基礎。其内涵體現了佛教“緣起性空”的核心思想。
《補特伽羅》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修辭、比喻和形容詞等語境中。它的意思是指補充、補缺,填補空白。
補特伽羅的部首是補(117)和糸(120),總計9個筆畫。
補特伽羅一詞源自梵語“पूनर्दर्शन”(Pūnardashana),意為“重新展望”或“再度觀看”。在傳入漢語時,根據音譯與意譯的考量,形成了現在的補特伽羅。
在繁體字中,補特伽羅的寫法為「補特伽羅」。
在古代漢字中,補特伽羅的書寫方式可能有一些變化。其中,部分記載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補剩迦羅」。
1. 知識的積累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補特伽羅,讓我們變得更加全面。
2. 這個故事的結局未知,還有一個補特伽羅需要被揭示出來。
1. 補課(bǔ kè):補充落下的課程。
2. 修補(xiū bǔ):修理或填補物體上的損壞處。
3. 補充(bǔ chōng):增加、添加、補足。
1. 填補(tián bǔ):填充空缺或不完整的部分。
2. 彌補(mí bǔ):為了彌補某種不足而加以補充。
缺乏(quē fá):指缺少、不足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