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用館舍。《孟子·告子下》:“ 交 ( 曹交 )得見於 鄒君 ,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趙岐 注:“假館舍,備門徒也。”
(2).引申指作客旅居。 宋 張耒 《别梅》詩:“三年假館主人屋,忽忽屢見新梅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劉鳳诰》:“公性豪宕,少假館 蔣司馬 元益 宅。”
“假館”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含義
“假館”原指借用館舍,即暫時使用他人的住所或場所。此義源自《孟子·告子下》中的典故:曹交請求鄒國國君允許借用館舍,以便拜師求學(“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于門”)。趙岐注中亦提到“假館舍,備門徒也”,強調為求學而暫借場所。
引申含義
後擴展為作客旅居,表示短暫寄居他處。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歸類為成語,釋義為“虛假的場所或人物”,用于形容掩蓋真相、僞裝身份的行為。例如:“這家公司表面是培訓機構,實為假館,專門騙取學員費用。”
但需注意,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依據,可能是現代對“假館”的引申或誤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孟子》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假館一詞是指虛構的、非存在的旅館。在現實生活中,假館并不真實存在,隻是一種文學藝術創作中的虛構概念。
假館的部首是⾍(龍部),總共有10畫。
《假館》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作家馮夢龍的長篇小說《警世通言》中。後來,這個詞被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虛構的環境或場所。
假館的繁體字為「假館」。
在古時候,假館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這種差異在現代已經不再常見,現代使用的寫法依然為「假館」。
1.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假館裡。 2. 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假館的環境,用以表達他的創作理念。
假酒、假裝、假設、真實
虛構、捏造、虛幻
真實、實在、實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