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厘弊的意思、厘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厘弊的解釋

整治弊端。《明史·張嶽傳》:“巡視内府庫藏,奏行釐弊八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盜戶》:“邑令 鐘 ,牒請釐弊,得可。” 清 馮桂芬 《方恬庵先生家傳》:“既居養舍,訓吾師以閲文釐弊之法甚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厘弊"的漢語詞典釋義

"厘弊"(lí b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厘"和"弊"兩個語素構成,屬于文言色彩較重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整治弊端、革除積弊,強調對不合理或腐敗現象的糾正與整頓。

一、釋義解析

  1. 字義分解

    • 厘:本義為治理、改正,如《說文解字》釋為"家福也",引申為整理、厘定(如"厘正")。
    • 弊:指害處、弊端,如《玉篇》釋為"壞也,敗也",即有害的積習或制度漏洞。

      二者結合,"厘弊"即通過系統性的治理消除有害的積習或制度缺陷。

  2. 詞義延伸

    • 側重系統性改革:區别于一般性修正,"厘弊"隱含對深層體制問題的全面整頓,如官吏腐敗、政策漏洞等(參考《漢語大詞典》)。
    • 曆史語境關聯:多見于古代政論,如宋代官員奏疏中"厘弊革奸"(《宋史·職官志》),強調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糾偏。

二、權威典籍用例

  1. 《明史·食貨志》:

    "嘉靖初,廷臣屢請厘弊,诏戶部覈實田畝。"

    → 指清查田畝制度中的貪腐與瞞報問題。

  2. 清代魏源《籌漕篇》:

    "欲救漕弊,必先厘弊。"

    → 主張根治漕運積弊需從體制源頭入手。

三、現代適用場景

雖屬文言詞彙,但可用于強調制度性改革的語境,例如:


權威參考來源(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時标注文獻信息):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2冊,頁894。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3456。
  3. 《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卷七十八。
  4. 魏源《籌漕篇》,載《魏源全集》,嶽麓書社,2004年,卷十二。

注:因"厘弊"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工具書收錄有限,建議結合古籍用例理解其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厘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 bì,其核心含義為整治弊端,常用于描述對制度、管理或社會問題中的缺陷進行糾正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厘”在此處意為“整理、治理”,“弊”指“弊端、弊病”,合指通過調整或改革消除不良現象或制度漏洞。

  2. 構成分析

    • “厘”:原為計量單位(如厘米),引申為“治理、整頓”。
    • “弊”:指欺詐、害處或制度缺陷,如“營私舞弊”“興利除弊”。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明史·張嶽傳》提到“奏行釐弊八事”,指張嶽提出八項整治弊端的措施。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盜戶》中“牒請釐弊”,描述縣令請求革除弊政。
  2. 適用場景
    多用于公文、曆史叙述或學術讨論,強調對制度性問題的系統性修正,如“厘弊革新”“厘弊方案”。


三、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厘弊”可引申為對組織管理、政策執行等領域的改革,例如:“公司通過審計厘弊,優化了財務流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聊齋志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幟包納報寃避權播徙不請之友不識泰山布同顫多梭城辇柽子陳獻赤氏鋤耨村務酒登樣德意志人彫甿方寸萬重匪匪分猷绀幰岣嵧龜袋輥軸灰劫貨币市場講談檢量接踵而來酒力酒饩闌楯勞政鱗鴻隆麗鸾旗車孟仲叔季麪包圈鳴籥諾爾碰運氣前書琴弦秋液七月七确查儒宮瘙蹄神腦涉嫌衰齒肆然蘇東坡索合退還溫席顯昌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