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红楼梦》第四八回:“ 黛玉 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负曝闲谈》第一回:“文章做得粗粗的通顺,就是起承转合的法子,也会了齐全八套。”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讲的是奇偶急徐、起承转合的文法。”
(2).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敬隐渔 《袅娜》:“他忽然耸了耸肩,摇了摇头,不用起承转合,便叹道:‘人生太无意思:娶女人,养小孩子,为穿吃忙!’”
(3).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老舍 《骆驼祥子》七:“ 高妈 的话很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诗文与章回体文学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模式,具体解释如下:
起(开端)
即开头部分,用于引出主题或提出问题。例如诗歌的首联、文章的首段,作用如同种子萌芽,奠定全文基调()。
承(承接)
对“起”的内容进行扩展与深化,通过补充细节、延续逻辑或铺陈事例来强化主题。如律诗的颔联承接首联意象,议论文中用论据支撑论点()。
转(转折)
引入新视角或矛盾,使内容产生变化与张力。在诗歌中可能表现为情感转折(如杜甫《登高》后四句的悲慨),在叙事中则推动情节突转()。
合(收束)
总结全篇并升华主旨,呼应开头形成闭环。如绝句的尾句点题,散文中用哲理句收尾,达到“卒章显志”的效果()。
应用扩展:该结构不仅见于古诗文(如七律《黄鹤楼》),现代演讲、电影剧本(三幕剧结构)、音乐乐章也暗合此逻辑。例如商业路演PPT常按“痛点→方案→数据→呼吁”的节奏编排,本质上是对起承转合的变形运用。
起承转合是一个成语,意指叙事或文章的结构和发展。它是指故事、叙述或文章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起始、扩展、转折和结尾。
起承转合的部首是“立”,笔画数为5。
起承转合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论语·学而篇》。后来,它被用来形容叙事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起承轉合
在古代,”立“的写法为类似于”亠“的形状,下面有一横,类似于现代汉字中的“品”字旁。
这个小说的结构非常巧妙,起承转合地引人入胜。
起来、承认、转变、合作、起义、承担、转化、合理。
序幕、发展、演变。
杂乱、无序、支离破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