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hip]∶抖動鞭子出聲
鳴鞭走馬
(2) [(of ancient times' honour guard) whip to keep silent]∶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振動時發出響聲,叫人肅靜。也叫“靜鞭”
(1).謂揮鞭。揮鞭策馬,動則有聲,故稱。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白馬騂角弓,鳴鞭乘北風。”《宋史·孟珙傳》:“ 江陵 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變為桑田者,敵一鳴鞭,即至城外。” 孫犁 《秀露集·鄉裡舊聞》:“他從來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馭手,隨便鳴鞭、吆喝,以至虐待折磨牲畜。”
(2).指揮鞭打人。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擺出奴隸總管的架子,以鳴鞭為唯一的業績。”
(3).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揮動發出響聲,使人肅靜,故又稱靜鞭。 唐 鄭嵎 《津陽門》詩:“鳴鞭後騎何躞蹀,宮妝襟袖皆仙姿。”《宋史·儀衛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禦龍直四十三人,執仗排立,并設繖扇,鳴鞭。”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每日間親隨車駕,隻聽鳴鞭,去螭頭上拜跪。”
“鳴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揮鞭動作
指揮動鞭子使其發出響聲,常見于騎馬或駕車場景。例如“鳴鞭走馬”形容策馬疾馳的動态。這一用法源自古代實際生活,如南朝鮑照《白馬篇》中的“鳴鞭乘北風”,即描述騎馬揮鞭的情景。
古代皇家儀仗(靜鞭)
特指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長鞭,揮動時發出響聲以示肅靜,故稱“靜鞭”。唐代鄭嵎《津陽門詩》記載“鳴鞭後騎何躞蹀”,展現了儀仗隊的威嚴。
比喻號令與聲勢
作為成語時,比喻號令傳達到位或行動迅速有力,也可形容聲勢浩大。例如“鳴鞭啟程”暗含號令嚴明、行動一緻之意。
象征權力與威嚴
在曆史文獻中,“鳴鞭”常與權力相關聯。如《宋史》提到“敵一鳴鞭,即至城外”,以鞭聲象征軍令的迅速傳達。
批評性隱喻
魯迅曾用“以鳴鞭為業績”諷刺某些人濫用權威,僅靠威懾手段彰顯存在感。
文學描寫
現代作品中仍用于渲染動态場景,如孫犁筆下“不隨意鳴鞭”體現對牲畜的溫和态度。
節日習俗
部分民俗活動中保留鳴鞭傳統,如除夕燃放鞭炮時稱“辭舊迎新鳴鞭炮”,取其聲響寓意驅邪納福。
“鳴鞭”從具體動作衍生出權力、號令等多重意象,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儀制或文學用例,可查閱《宋史·儀衛志》或鮑照詩作等原始文獻。
《鳴鞭》是一個詞語,拆分部首為鳥和革,筆畫數為14畫。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指馬車行進時,馬車上鳴響的皮鞭聲。
《鳴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當時的寫法是「鳴鞭」,其中「鳴」意為鳴叫,「鞭」則是指皮革經過加工後所制成的馬鞭。
在繁體字中,「鳴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鳴鞭」的漢字寫法相對簡單,如下所示:
鳴:鳥旁加口
鞭:革旁加便
整體來看,「鳴鞭」的漢字寫法表意明确且意象生動。
以下是關于「鳴鞭」的例句:
1. 馬車行進時,伴隨着鳴鞭聲,整個街道充滿了活力。
2. 老人看着馬車上的駕駛員揮動着鞭子,聽着鳴鞭聲,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的車馬征戰。
與「鳴鞭」相關的組詞有「鞭策」、「鞭撻」、「鞭辟入裡」等。其中,「鞭策」意為用嚴厲的批評或激勵來推動某人做事;「鞭撻」意為嚴厲批評或責備;「鞭辟入裡」意為形容批評或論述十分透徹、到位。
與「鳴鞭」近義的詞語有「助纣為虐」、「尾大不掉」等。其中,「助纣為虐」意為幫助壞人做壞事,是對在錯誤行為中起到助推作用的人的批評;「尾大不掉」意為形容不受教育或批評的人,依然頑固堅持錯誤。
與「鳴鞭」相反的意義詞是「默契」,意為互相了解并能夠迅速配合,不需要說出口就能相互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