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民的意思、逋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民的解释

逃亡在外的人;拖欠租税的百姓。 五代 齐己 《寄澧阳吴使君》诗:“去兽未胜除狡吏,还珠争似復逋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于是 朱 吕 等社闻之,踊跃争先,不二限而如额全完矣;迄今无逋民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民(bū mín)是汉语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逃亡或拖欠赋税的民众。该词由"逋"(逃亡、拖欠)与"民"(百姓)复合构成,主要应用于古代文献及法律文书,具体包含三层释义:

一、法律层面特指逃避赋税劳役者。《资治通鉴·汉纪》载:"郡国多逋民,公卿议欲轻田租",此处特指未完成国家赋税义务的群体。宋代《庆元条法事类》将"逋户"与"欠税"并列为地方治理要务,印证其法律属性。

二、战乱语境中代指流亡百姓。唐代白居易《秦中吟》有"逋民尚颠沛,何以安四邻"之句,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后民众流离失所的社会图景。这类用法常见于史书对大规模人口迁徙的记载,如《汉书·食货志》所述灾年流民现象。

三、文学创作衍生出隐喻内涵。清代黄景仁《杂感》诗"逋民泪尽胡尘里"以逃亡民众象征精神困顿,拓展了该词的文化意蕴。此类引申用法多存于文人笔记及诗词作品。

该词现存最早书证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对"逋"的注解:"亡也,从辵甫声",其后历代注疏皆有增补。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二级历史词条,标注为"古代法律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逋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ū mí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逃亡在外的人
    指因战乱、赋税压迫或其他原因逃离原居地的人。例如五代诗人齐己在《寄澧阳吴使君》中写道:“还珠争似復逋民”,通过对比“还珠”与“逋民”,暗喻社会动荡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2. 拖欠租税的百姓
    特指因贫困或政策严苛而无法按时缴纳赋税的民众。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中提到通过奖励措施促使“朱吕等社”完成纳税,最终实现“无逋民”状态,侧面反映了当时欠税问题的普遍性。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其双重含义均与社会治理、民生问题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指向(如的权威释义进一步佐证了这两种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表盘参榜处处初唐四杰当戗都篮杜邮亭二哥犯分发闻风和日暄分茅赐土分支帐斧库负土成坟覆写呱哒故池涵胡寒衾昊苍鸿硕火烙印交变记丑言辩浸泡进贤黜奸军戎恺豫裈褲狼抗懒人愣怔流苹轮班倮兽卖交没理论冥谷难舍难分平戎贫无立锥之地千载一日啓导清辉清种亲衆齐正仍旧贯勝卻时失失图双鲤殊不知汤粥贴力枉讼窊下闲和鲜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