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論的意思、詭論的詳細解釋
詭論的解釋
謬論,欺世之論。 南朝 宋 謝莊 《索虜互市議》:“交易爽議,既應深杜;和約詭論,尤宜固絶。”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大言滔天,詭論滅世,蓋指 介甫 也。” 梁啟超 《菲斯的人生天職論述評》:“而投時翫世者流,或反乘弱瑕以騁詭論。”
詞語分解
- 詭的解釋 詭 (詭) ǐ 欺詐,奸滑:詭稱。詭道。詭詐。詭辯(a.無理強辯;b.邏輯學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如“詭詭論”)。 怪異,出乎尋常:詭異。詭怪。詭秘(隱秘難測)。詭谲。 責成:詭求(責求,索讨,如“詭詭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專業解析
詭論(guǐ lùn)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定義與詞源
詭論指表面矛盾、違反常規邏輯,實則蘊含深層哲理的論述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悖論式表達揭示事物本質的複雜性。詞源可追溯至:
- “詭”:本義為“責成”“違背”,《說文解字》釋為“責也”,引申為奇異、非常規(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 “論”:指分析判斷事理的言論(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二、語義特征
- 形式矛盾性
表面邏輯自相矛盾,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體現認知與表達的辯證關系(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 深層真理性
矛盾背後暗含超越常規的洞見,如“大音希聲”揭示至臻之境常超越感官認知(來源: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三、近義詞辨析
- 悖論(bèi lùn):側重邏輯矛盾,如“說謊者悖論”,多用于形式邏輯領域(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詭辯(guǐ biàn):含貶義,指故意用似是而非的論證混淆是非(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四、應用場景
常見于哲學典籍(如《莊子》“方生方死”)、文學修辭(如魯迅《野草》中矛盾修辭),以及禅宗公案(如“非風非幡,仁者心動”)等(來源:錢鐘書《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權威參考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商務印書館,2003年。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 錢鐘書《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詭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一、日常語境中的含義
指詭辯或欺世的言論,具有貶義色彩。
- 核心定義:指違背常理、邏輯的謬論,或帶有欺騙性質的言論,常用于批判不實觀點。
- 例如: 提到“詭谲的言論”,如“他以詭論煽惑群衆”。
- 曆史淵源:該用法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南朝謝莊《索虜互市議》中的“和約詭論”,以及梁啟超對“詭論”的批判。
二、哲學與邏輯學中的含義
指自相矛盾的命題或論證,表現為“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的邏輯悖論。
- 典型特征:表面看似合理,實則内在矛盾,例如“說謊者悖論”(如“我在說謊”這句話的真假無法判定)。
- 學術意義:這類命題常被用于探讨邏輯、語言和真理的邊界問題。
補充說明
- 詞源:繁體為“詭論”,拼音為“guǐ lùn”。
- 使用場景:日常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學術領域則需結合具體理論分析。
若需更深入的邏輯學案例或曆史文獻考據,建議參考權威哲學辭典或學術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舶胞絡報稅不居材彥參省澄和成親誠心誠意傳看出借慈壸大衆文化刁帶抵當鬥鑿督催逢時遇節佛眼佛心趕明兒個高赀戶歸伏過會國教過縱何隔和唝和鈴合律恨望後法壞胎蕙荃江隩旌甄寄生蟲狂直勞民動衆流賈利資洛誦馬角莽撞名垂青史孥累配祔竅脈青衣小帽三家村聖童誓诰收事手劄私黩啴啍外流望色蝸戰西候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