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以每年七月十五日為受歲之日。和尚于夏季安居修學,學畢,增一法臘,故稱。《增壹阿含經·善聚品》:“佛告 阿難 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
(2).泛指增加一歲。 唐 李嘉祐 《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阙纾》詩:“白髭空受歲,丹陛不朝天。” 宋 陳師道 《元日》詩:“望鄉仍受歲,回首望松筠。”
“受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佛教文化和文學語境綜合理解:
指年齡增長或時間推移帶來的歲月變化,常用于表達對生命曆程的感慨。例如:“感受歲月的寂寞,放飛生活的灑脫”。
唐宋詩詞中常以“受歲”暗喻年齡增長,帶有對時光流逝的喟歎。例如: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佛教儀軌細節,可參考《增壹阿含經》原文。
受歲(shòu su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受”和“歲”兩個字組成。
“受”字的部首是“又”,讀音為shòu,表示接受、承受的意思。它由3個筆畫構成,寫法比較簡單。
“歲”字的部首是“禾”,讀音為suì,表示一年的時間單位。它由13個筆畫構成,寫法稍微複雜一些。
“受歲”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在古代,人們長大一歲,表示他們又長大了一年,喜慶之意。另一種說法是指古代人民在新年來臨之際,接受新的歲月的洗禮,表示期待新年的到來。
“受歲”的繁體字為“受歲”,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是“受禳”,含有祈福、慶賀的意思。
以下是關于“受歲”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我們迎接新年,又要受歲了。
2. 一年又一年,我們又要受歲了。
3. 在古人的心中,迎接新年是一種受歲的儀式。
組詞:接受、歲月、慶賀、迎接。
近義詞:迎接、慶賀。
反義詞:失去、離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