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孙子·作战》。指用兵弄巧立异,反而造成行动迟缓。《文选·张协<杂诗>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李周翰 注:“兵权不尚巧迟,尚拙速也。”
“巧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该词源自《孙子·作战》的军事思想,指在行动中因过度追求巧妙或标新立异,反而导致效率低下、行动迟缓。与“拙速”(简单直接但迅速有效)形成对比,强调策略需平衡灵活性与时效性。
词源与典故
出自《文选·张协<杂诗>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李周翰注解称“兵权不尚巧迟,尚拙速也”,说明军事策略中更推崇迅速执行,而非因追求精巧而延误战机。
核心批评
该词带有贬义,批评因过度注重技巧、形式或复杂化手段,导致错失时机或效率降低的现象。例如:在决策中反复优化方案而拖延实施,可能被评价为“巧迟”。
应用场景
多用于军事、管理或日常事务中,强调“效率优先”的重要性。现代引申为对“完美主义拖延症”的警示,提醒避免因过度设计而影响实际效果。
“巧迟”的核心矛盾在于“巧”与“迟”的权衡,主张在灵活性和时效性之间找到平衡。其思想至今仍适用于强调执行力的领域,如项目管理、危机应对等。
巧迟是一个汉字词语,指代某事或某人在时间、行动等方面处理得巧妙、恰到好处的能力或状态。
巧字的部首是工,迟字的部首是辶。巧字有4画,迟字有7画。
巧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中的一篇《丘中有麻》:“巧言如炒金,骂辞如捶钗。”这里的巧指的是技巧,表达能力。后来巧的含义逐渐延伸,加上迟字的含义,形成了巧迟这个词语。
在繁体字中,巧迟的写法是巧遲。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巧字的构造与现代有些不同。在甲骨文中,巧字是用一个象形的工具形状作为构件,表示“技巧,巧妙”。迟字的古代写法是辵,表示行走、耽搁之义。在金文中,巧字的构造逐渐简化为日和力两个部分。
1.他的思维非常巧迟,总能瞬间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她对于时间的掌控非常巧迟,总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巧妙、巧思、巧手、迟缓、迟疑、迟延
聪明、机智、灵活、机巧、敏捷
笨拙、愚笨、迟钝、智商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