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信;不履行諾言。《東觀漢記·郭伋傳》:“諸兒送出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 伋 使别駕計日告之。既還,先期一日, 伋 謂違信,止於野亭,須期乃入。” 宋 晁補之 《開梅山》詩:“帝王下令萬國同,事成違信道不容。”
違信是漢語中由“違”與“信”構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違背信用或失信于他人。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展開解析:
詞義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第1356頁),“違”意為“不遵照、不依從”,“信”指“信用、承諾”。二者組合後,“違信”強調因未履行約定或諾言而導緻信任關系的破裂。例如:“商賈違信,則市井無序。”(《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892頁)
詞源與結構
該詞屬于典型的動賓結構複合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即有“違信背誓”的表述,體現古代社會對信用的重視。
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漢語中,“違信”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個人或機構違背契約、諾言的行為。例如:“企業違信将面臨法律追責。”(《新華成語詞典》,2020年版)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失信”“背約”,反義詞則為“守信”“踐諾”。需注意,“違信”與“違約”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道德層面,後者多指法律義務的違反(《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第304頁)。
文化與社會意義
儒家思想強調“人無信不立”,“違信”行為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道德瑕疵,現代法治社會亦通過《民法典》等法規約束此類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23年語言發展報告)。
“違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失信或不履行諾言,具體解釋如下: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違信”不僅涉及法律和道德層面,還深刻影響社會信任體系的構建。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書·武帝紀》等文獻。
贲敷裱工不敢問津參檢常月超超充饑畫餅籌枚廚房大魚吃小魚掉書囊頂拜鼎镬如饴厎甯發癡馮郞撫藏幹蔭宮棼狗吠之驚鈎箝管鮑之交寡信輕諾孤經絶句韓昌黎花城懷寵謹慎譏讪就書钜屏可懷括搭煉頂六祖落落美稱沒起倒明夥命日墨丸男青念慮盤飡跑敵情潑涼水千鈞一發乾位錢眼上願善惑山屐濕淋淋司笾執豆私業攤頭通明圖論托僞玺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