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比喻主觀再努力而客觀條件不具備,也難成事
(1).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諺有‘巧息婦做不得沒麵餺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 陳無己 用以為詩雲:‘巧手莫為無麵餅,誰能救渴需遠井。’遂不知為俗語。”比喻缺少必要的條件,即使能幹的人也辦不成事。按,此諺形式曆 元 、 明 、 清 而未定。《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 張氏 勸止之曰:‘常言“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你如今力不從心,隻索付之無奈了。’”《紅樓夢》第七五回:“ 賈母 笑道:‘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兒粥來。’”
(2).今基本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秦牧 《<藝海拾貝>跋》:“缺乏生活知識,任何有藝術技巧的人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形象、概括、虛構、想象,都隻好‘停工待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個常用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強調客觀條件對事物成敗的重要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比喻再聰明能幹的人,若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也無法完成任務或達成目标。例如在資源匮乏的情況下,即使有能力也難以施展。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結構
四、實際應用示例
五、文化延伸
“米”字本身蘊含趣味:由“八十八”組成,故“米壽”代指88歲,側面反映該成語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
此成語至今廣泛應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提醒人們重視資源籌備與條件分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句成語,用來形容沒有基本條件或必備材料,再聰明的人也無法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種目标。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巧(工字旁,5畫)、婦(女字旁,8畫)、難(阜字旁,8畫)、為(丶字旁,4畫)、無(一字底,4畫)、米(米字旁,6畫)、之(一字底,4畫)、炊(火字旁,8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楚辭·離騷》一書。《離騷》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篇長詩,其中有這樣一句:“巧聖智愚,巧者勞而智者憂,不巧之運不足以成其巧。”在後來的發展中,這句話演變為現在的成語,用來形容沒有必備條件的人或情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這個成語來說,古代的寫法為“巧婦難為無糧之羹”,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她雖然很聰明,但是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和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組詞:巧言令色、大巧若拙、巧言如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近義詞: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力不勝任。
反義詞:有米之炊、有備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