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使,縱使。 唐 李山甫 《南山》詩:“假饒不是神仙骨,終抱琴書向此遊。”《朱子語類》卷六十:“又如好底物事,如腦子之屬,上面隻著一點糞穢,便都壞了,不得為香矣。若是糞穢上面,假饒著一堆腦麝,亦不濟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假饒容貌無差,畢竟心腸難變。”
(2).如果。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三折:“假饒不得風雷信,千古無人識卧龍。”《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他心愛着那一種花兒,寧可終日看玩。假饒那花主人要取一枝一朵來贈他,他連稱罪過,決然不要。”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 竹垞 《靜志居琴趣·詠繡鞋》雲:‘假饒無意與人看,又何用明金壓繡!’”
“假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表示讓步關系
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用于假設某種極端情況依然成立。
例:
表示假設條件
相當于“如果”“假如”,引出假設性前提。
例:
“假饒”主要用于古典文本中表達假設或讓步邏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朱子語類》等古籍。
假饒是一個動詞,指的是表面上裝作饒有興趣或滿足的樣子,實際上并不真正感興趣或滿足。它形容人故意做出的一種虛假表現,常用于描述對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的假裝關注或喜歡。
假饒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饣”。它的總筆畫數為15。
“假饒”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在這部小說中,曹操說:“倘能令于此,幷死亦已。”司馬宇也說:“公以何益誘我?”卻是頗有“假饒”之意。
假饒的繁體字為「假饒」。
古時候,“假饒”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假”的古字形為「仿」,饒的古字形為「饒」。
1. 他對老師說的話隻是假饒一下,根本沒有真心聽進去。
2. 在會議上,他對其他同事的發言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實際上隻是在假饒。
虛僞、僞裝、裝模作樣、假裝、假意、假象、假意表達
假稱、假意、假冒、虛僞、裝模作樣、故意
真誠、真正、真摯、實心實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