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章。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朝觐大計》:“遇縫各坐鈐印。”
(2).蓋印。《明史·王遴傳》:“ 遴 以為題本當鈐印,司禮傳奉由科發部。”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黃文襄設幕館事》:“立時分派,目擊其抄稿鈐印畢,即以咨覆。”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九月十一日,鈐印換約。”
“钤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印章使用密切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讀音與字義
“钤”讀作qián(二聲),與“前”同音。根據《說文解字》,“钤”本義為“大犁”,後引申為印章的蓋印動作。
基本釋義
曆史與文化起源
钤印傳統可追溯至北宋時期,文人蘇轼(蘇東坡)将其引入書畫創作,成為作品完成的最後一步。這一實踐曆經千年,發展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
藝術與實用價值
實際應用示例
現代書法家仍重視钤印,如譚文瑞之子需為父親著作加蓋印章,書法創作中忘帶印章則被視為遺憾,足見其儀式性與重要性。
钤印既是實用性的權屬标識,也是藝術性的文化符號,貫穿于中國文書制度與書畫傳統中,體現了“印信”文化的深厚底蘊。
钤印,又稱為印信,是指用于蓋章的印章,常用于正式文件和合同等場合。在古代,官員的钤印是其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钤印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卩,讀音為qián。钅是金的意思,卩是指封印。它共有10個筆畫。
钤印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字記載中,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的钤印多用于封印銅器、青銅器等重要物品。到了戰國時期,钤印開始用于印章的制作,在秦朝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成為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象征。
钤印的繁體字為「籤印」。
在古代,钤印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如「钤」的上部為「金」字的簡化形,下部則如同「文」字;「印」的上部為「卩」字的變形,下部則如同「音」字。這種寫法較為複雜,隨着漢字的演變逐漸簡化。
1. 公司合同上的钤印非常重要,代表着法律效力。
2. 這個文件缺少钤印,所以不具備法律效力。
1. 钤章:指代印章。
2. 钤章兒:指代小型印章。
1. 印鑒:指代印章。與钤印含義相同。
2. 印信:指代印章。與钤印含義相同。
1. 無印:指代沒有蓋章的狀态。
2. 無效印:指代蓋章後無法産生法律效力的印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