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鎖鑰。《隋書·天文志中》:“又北二小星曰鉤鈐,房之鈐鍵,天之管籥。”
(2).比喻事物的核心、關鍵。 晉 郭璞 《<爾雅>序》:“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 邢昺 疏:“《説文》雲:‘鈐,鏁也。’《方言》雲:‘戶鑰,自 關 之東, 陳 楚 之間謂之鍵。’《小爾雅》雲:‘鍵謂之鑰,言此書為六藝之鏁鑰,必開通之,然後得其微旨也。’” 清 錢謙益 《<瑯環類纂>序》:“居今之世……導九流之津涉,開六藝之鈐鍵。”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新證序》:“《淮南》一書,擷傳記之精英,為百家之鈐鍵。”
(3).管制;約束。 唐 白居易 《除李遜京兆尹制》:“或鈐鍵不謹,吏掾為姦。” 唐 李德裕 《論太原及振武軍鎮及退渾黨項等部落互市牛馬駱駝等狀》:“望詔 劉沔 、 忠順 、 義忠 、 守志 等切加鈐鍵,如有違犯,并按軍令。” 清 黃宗羲 《蔣氏三世傳》:“總使滅一 海 ( 徐海 )而為 海 者皆是,亦安得盡施其鈐鍵乎!”
(4).綜合;歸納。 清 錢謙益 《<傷寒捷徑書>序》:“作《傷寒捷徑書》,用以鈐鍵昔人,津梁後學。”
“钤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jiàn,其含義豐富且具有曆史淵源,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現代語境中,“钤鍵”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如實際鎖具或抽象關鍵)。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關鍵”“核心”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或字源,可參考《隋書》《爾雅》及清代考據文獻。
钤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钤 (qián) 和鍵 (jiàn)。
钤的部首是金 (jīn),總共有10個筆畫;鍵的部首是钅 (jīn) ,總共有16個筆畫。
钤鍵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掌握權力、關鍵之人或關鍵之物。
繁體字中,钤鍵的寫法為「鈐鍵」。
在古代漢字中,钤鍵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籍《說文解字》中,钤的古字形為「」,鍵的古字形為「」。
1. 他是這個團隊中的钤鍵人物,沒有他的決策,這個項目無法前進。
2. 這把鑰匙是這座城堡的钤鍵,隻有持有者才能進入。
1. 钤章:指蓋有特定圖章的印章,具有特殊的權威或授權。
2. 籌碼:指在遊戲或交易中用作貨币的代币。
關鍵、重點
副要、次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