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皤腹的意思、皤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皤腹的解釋

大肚子。 唐 滕白 《題文川村居》詩:“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戲兒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吾鄉一 郁 姓者,以乙科為其屬 績溪 令,高年皤腹,俯仰艱楚。” 清 錢謙益 《題金陵丁老畫像》詩之二:“髮短心長笑鏡絲,摩娑皤腹帽簷垂。” 章炳麟 《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哀辭》:“胡帥蹶起,皤腹徑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皤腹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皤”和“腹”組成,其核心含義指膨大而白皙的腹部,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人或動物的體态特征。以下從詞義、詞源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皤(pó):本義指白色,引申為“大”或“顯著”。《說文解字》釋:“皤,老人白也”,後擴展形容白色或突出的物體狀态。
    • 腹(fù):即腹部,指人或動物的肚腹部位。

      組合後,“皤腹”強調腹部既膨大又白亮的視覺特征,多用于描寫飽食、肥胖或老年的腹部形态。

  2. 文學意象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帶诙諧或生動的描摹色彩,如:

    唐代白居易《飽食閑坐》:

    “皤腹一翁禅,蒼髯萬叟仙。”

    此處以“皤腹”刻畫飽食老者的富态形象,凸顯悠閑之态。


二、詞源演變

  1. “皤”的語義擴展

    “皤”最初專指老人白發(《說文解字·白部》),後衍生為泛指白色物體(如“皤蒿”)。在“皤腹”中,其“白”義與“膨大”義結合,形成對腹部的雙重修飾,強化了體态豐滿、膚色白皙的意象。

  2. 古代用例

    宋代文人筆記《鶴林玉露》載:“宰相皤腹,将軍便便”,以“皤腹”與“便便”(腹部肥滿貌)對舉,印證其形容顯貴者體态之用法。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

    明确定義:“皤腹,大腹。形容人腹肥大。”(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1534頁)

    來源鍊接(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皤腹,肥白的肚子。多指飽食或肥胖者的腹部。”(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021頁)

    來源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皤”的注解:“凡物色白曰皤”,為詞義提供字源依據。(中華書局影印本)

    來源鍊接(中華書局官網)


四、文學經典用例

  1. 唐代·柳宗元《蝜蝂傳》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雖未直用“皤腹”,但“善負”“背澀”等描寫與“皤腹”的膨大意象相通,暗喻貪得無厭者的形象。

  2.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

    “道士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而盡……鄉人瞠目結舌,視車中空無所有,始悟道士幻術。”

    文中對鄉人“皤腹”的描寫(通行版本作“大腹便便”),暗諷其吝啬之态。


結語

“皤腹”作為具象化的文學詞彙,通過“皤”的白、大雙義,生動傳遞腹部膨大白皙的視覺特征。其用例自唐宋延續至明清,兼具描述性與隱喻功能,是漢語刻畫體态、寄寓諷喻的典型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皤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ó f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釋義與結構

例句與語境

  1. 李時珍曾用“銳頭皤腹”描述某種生物的頭部尖、腹部大的特征(如可能指蟾蜍等動物)。
  2. 詩句“褒衣笑皤腹”中,通過對比寬大衣袍與凸出腹部,展現人物形态的滑稽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因肥胖、年老或特殊體态導緻的腹部隆起,不適用于正式醫學描述。

該詞側重視覺形象的生動表達,而非中性描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矮人看場白鳳凰奔迫冰雪嚴寒邠王茶船朝奏城門出閑力大出喪當仁不讓刀筆之吏二適風風勢勢負敗幹撓歌笙工丁管扳子寒霧鴻宮黃檗宗季軍驚怛鯨膏精礦九裂郡丞儁出開銷栲栳籃舁兩刃矛廉貪寥稍零挑論酬旅憩眠娗鳴世沕洋能績溺溺霓幢驽弱飄忽魄魄氣沖沖全潔軟化紗燈速怨天飛脫冠亡道尉承未來現境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