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廂的意思、連廂的詳細解釋
連廂的解釋
亦作“ 連相 ”。雜耍名。源于 金 代樂曲《連廂詞》。表演時,除有琵琶笙笛及鑼鼓等樂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兩頭各嵌直徑寸許的小銅钹,或制錢十馀枚,用以擊節,并敲擊身體四肢、肩、背各部,不斷打出清脆的響聲,故亦稱“ 打連廂 ”。 清 李調元 《弄譜百詠》:“聞道 遼 金 繁盛日,六街風靜聽連廂。” 清 顧祿 《桐橋倚棹錄·舟楫》:“雜耍之技,來自 江 北,以軟硬工夫、十錦戲法、象聲、間壁戲、小曲、連相、燈下跳獅,、煙火等藝擅長。”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儀徵歲時記》:“元宵前後,龍燈之外,俗尚花鼓燈……厥後曰連相,曰花鼓。”
詞語分解
- 連的解釋 連 (連) á 相接:連日。連夜。連年。連亘(接連不斷)。連襟(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連載。連綴。連理。烽火連天。連篇累(噄 )牍。 帶,加上:連帶。連坐(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連帶受
- 廂的解釋 廂 ā 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東廂房。西廂房。 邊,方面:這廂。 靠近城的地區:城廂。關廂。 戲院或影院裡特别隔開的座位:包廂。 車裡容納人或貨的地方:車廂。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連廂(又稱“霸王鞭”“金錢棍”“花棍舞”)是中國傳統曲藝表演形式之一,兼具說唱、舞蹈與擊打節奏的特點。以下為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一種用綴有銅錢的竹棍(霸王鞭)擊打身體部位,配合說唱與舞蹈的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邊舞邊唱,以棍擊打肩、臂、腳等部位發出節奏聲響,故稱“打連廂”或“金錢棍” 。
二、表演形式與道具
- 道具特征:竹棍長約1米,兩端嵌銅錢或金屬片,舞動時碰撞發聲。
- 動作特點:表演者按節拍擊打肩、背、四肢,步伐靈活多變,常伴隨地方小調或叙事唱詞 。
- 演出形式:分單人表演(如“單鞭”)和群體表演(如“群鞭”),多見于節慶廟會。
三、曆史源流與别名
- 起源:可追溯至元代,清代《百戲竹枝詞》載:“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
- 别稱考據:因道具形制及地域差異,有“霸王鞭”(華北)、“金錢棍”(西南)、“打花棍”(江南)等名稱 。
四、文化價值
被列入多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北京通州、湖北恩施),是研究民間音樂、舞蹈融合的重要載體 。
參考來源: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連廂"條目
-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曲藝類釋義
- 清代李聲振《百戲竹枝詞·霸王鞭》注釋
- 《中國民俗藝術大觀》(河北人民出版社)民間舞蹈章節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網絡擴展解釋
“連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
指一種源自金代的雜耍表演,又稱“打連廂”。表演特點包括:
- 道具使用:四人各持竹竿,兩端嵌有小銅钹或銅錢,敲擊時發出清脆聲響。
- 表演形式:配合琵琶、笙、笛等樂器,邊唱邊舞,通過擊打身體四肢、肩背等部位完成動作。
- 曆史記載:清代文獻《桐橋倚棹錄》提到其表演場景,說明曾流行于民間節慶活動。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
指“一連串相連的車廂或房間”,引申為連續、緊密相連的事物。此用法多出現于文學比喻,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使用場景建議
- 涉及傳統藝術、民俗文化時,通常指雜耍表演。
- 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可能作為成語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打連廂”的具體表演形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歌暴虐無道北廷辨囿播殖補袒攙襲湊趣大案大官人代數悼怆燈炧電力系統販兒鋒栝渢融逢世風文憤恚龜辯駭人聞見海右含着骨頭露着肉和昶黑黢黢紅窗迥蛟龍吼鏡芳金蘋果寄讬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爛仔憐慜聯屯麪粉母舌磐石之安親手取而代之曲要軟管三廢幓纚沙啞時光市樓隨機信號損懷踏槐桐城唾面自乾蛙鳴晚餐王孫貴戚五彪五口通商屼屼無征不信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