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撥的意思、兌撥的詳細解釋
兌撥的解釋
調撥;調給。 宋 蘇轼 《再乞發運司應副浙西米狀》:“除已截撥二十萬石外,更兌撥三十萬石與 浙西 諸州,充出糶借貸。”
詞語分解
- 兌的解釋 兌 ì 交換:兌換(用一種貨币換另一種貨币)。兌現。彙兌(兩地通過信件或電報交換款項)。 液體從一個容器注入另一個容器,一種東西攙到另一種東西裡去:兌點熱水。 八卦之一,代表沼澤。 直:“松柏斯兌”。
- 撥的解釋 撥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撥動。把鐘撥準了。撥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撥雲見日。 分給:撥發。撥款。撥付。 治理:撥亂反正。 掉轉:撥轉馬頭。 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
網絡擴展解釋
“兌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ì bō,主要用于表示調撥、調配或調給 資源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通過調配、轉移的方式分配資源(如錢糧、物資等)。例如,宋代蘇轼在《再乞發運司應副浙西米狀》中提到“更兌撥三十萬石與浙西諸州”,即指将糧食調撥給地方。
-
字義分解
- 兌(duì):本義為交換、兌換(如貨币兌換),也可指液體轉移或八卦中的“澤”卦。
- 撥(bō):意為分派、調配(如撥款、撥付)。
曆史與使用場景
- 古代用法:常見于官方文書或政策中,如宋代調撥糧食赈災。
- 現代延伸:可用于財務、物資調配等場景,但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特定語境或曆史文獻中。
相關文獻與示例
蘇轼在奏折中寫道:“除已截撥二十萬石外,更兌撥三十萬石與浙西諸州”,體現了該詞在資源調配中的實際應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曆史文獻(如、5的蘇轼引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兌撥》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兩個字:兌和撥。下面是有關兌撥的各個方面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兌的部首是 兒(人字旁),兌共有六畫。
- 撥的部首是 扌(手字旁),撥共有十畫。
來源:
《兌撥》這個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并無明确的來源說明。
繁體:
《兌撥》的繁體字為「兌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兌撥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具體的情況需要進一步了解。
例句:
1. 他兌撥了原來的計劃,決定改變方向。
2. 這項任務需要精确的兌撥和安排。
組詞:
由于《兌撥》是一個詞語,通常不與其他字組合成新的詞語。
近義詞:
《兌撥》的近義詞可以是「調整」、「挪動」。
反義詞:
《兌撥》的反義詞可以是「固定」、「靜止」。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