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飛向高處。比喻登第。 唐 王昌齡 《送劉昚虛歸取宏詞解》詩:“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
(2).謂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進行的往返遷徙飛行。 李學健 等《為什麼要給鳥腳上環》:“十九世紀以後,許多學者從事鳥類遷飛的研究。”《新華日報》1990.4.20:“在南北方分界線和沿海候鳥遷飛路線上,鳥類資源最為豐富。”
遷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屬性的複合詞,指某些生物群體因生存需求進行的遠距離遷徙飛行行為。該詞由動詞性語素"遷"(遷移)與"飛"(飛行)構成,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定義為"昆蟲或鳥類等動物隨季節變化而進行的長距離飛行移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第1034頁。
在動物學領域,遷飛特指具有規律性的群體移動現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志》記載,我國常見的遷飛物種包含家燕(Hirundo rustica)每年往返東南亞與華北平原的4000公裡遷徙,以及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因種群密度觸發的群集遷飛《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科學出版社,2004,第217頁。
這類行為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定向性(借助地磁或天體導航)、周期性(年際循環)和群體性(集群行動)。昆蟲學家欽俊德在《昆蟲生态學》中指出,遷飛昆蟲在飛行時會調整振翅頻率維持每小時15-40公裡的巡航速度,利用氣流提升飛行效率《昆蟲生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89頁。
需要區分"遷飛"與近義詞"遷徙"的差異:前者強調飛行移動方式,後者泛指各類遷移行為。鳥類學家鄭光美在《鳥類學》中特别說明,信天翁等海鳥的跨洋移動屬于遷飛,而藏羚羊的陸地移動應稱為遷徙《鳥類學(第二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第156頁。
“遷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動物遷徙行為
指某些動物(如候鳥、昆蟲)為適應環境變化,成群進行長距離遷移的現象。例如:
比喻義
引申為“人類離開原居地追求發展”,如形容遷徙或登第(古代科舉中榜)。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定義,可參考生物學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哀拯案撫闇穢百裡之才臂長布客豺狼野心剗刻産子差争成福搊拾匆劇大甲度假恩赦梵秘豐民風行一時賦食改色剛亮根究格術官室歸真寒女懷瑕黃姑女郊郛精進禁虐記谘拘箝巨象孔粒磊珂硫酸亞鐵蘆箔馬師面相妙識挪用橋洩慶誕饒士日鬼日久歳深三伏上世侍行舒展遡波天涯地角天韻聽命秃臣逶折小甲釁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