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束頸的刑具。 漢 徐幹 《中論·亡國》:“以綸組為繩索,以印佩為鉗鐵。”
鉗鐵在漢語中屬于相對冷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專業領域釋義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古代用于禁锢犯人頸項或手足的鐵制刑具,形似夾棍或枷鎖。
來源依據:
《漢書·刑法志》記載“鉗為刑具,以鐵束頸”,後世注疏常将“鉗鐵”并稱,指代金屬刑械。例如清代考據著作《說文解字注》引漢律“鉗者,鐵束頸也”,佐證其刑具屬性。
(文獻來源:班固《漢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現代引申為夾具中的金屬部件,特指通過夾持力固定工件的鐵質裝置。
專業釋義:
在機械制造領域,“鉗”指台鉗、虎鉗等夾持工具,“鐵”強調其金屬材質。例如《機械工程手冊》定義:“鉗鐵為夾具中直接接觸工件的剛性金屬構件,需具備高硬度和耐磨性。”
(來源:國家标準《機械工程術語》GB/T 20966-2020)
部分地區方言(如晉語)中“鉗鐵”代指鐵匠鋪或鍛造工具,源于“鉗”與“鐵”在打鐵工序中的關聯性。
語源考據:
《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注明其為山西方言對鐵匠工具的統稱,如“打鐵離不開鉗鐵火”。
(來源: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
“鉗鐵”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古代束頸的刑具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該詞最早指一種用于束縛頸部的刑具。例如漢代徐幹《中論·亡國》中提到:“以綸組為繩索,以印佩為鉗鐵”,說明其作為刑罰工具的用途。其結構由“鉗”(夾住物體的工具)和“鐵”(堅固金屬)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鐵制的鉗形刑具”。
比喻“緊緊抓住,牢不可破”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形容詞,形容事物被牢固夾持或堅不可摧的狀态。例如:“他們的友誼如鉗鐵般穩固。”不過這一用法相對少見,且未見于古籍記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需注意,該詞在古籍中僅作為刑具出現,現代引申義可能存在争議。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中論·亡國》原文(、)。
白雀比比擯畔測景台柴油漴漴穿治憷場大選底兵帝容東洋反對數風監服媚根生土長各抒己見怪謬寡事滑成黃土高原卉布匠營谫能家貧如洗鲸罟京省近聞可不是困阻擴廣老斵裡謠嶷嶷霶飙蟠枝庖阍噴雲吐霧钤決巧僞趨利清稱蝤蛴頸拳法腃發散轶搧風點火社會總供給省用足財施功瞬霎松下蘇菜貪着桃色聽說突越窐突危懼纖理鸮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