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決》。後因以“鈐決”泛指兵書或謀略。《後漢書·方術傳序》:“至乃河洛之文……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 李賢 注:“兵法有《王鈐篇》及《玄女六韜要決》” 明 顧起經 《題王右丞詩箋小引》:“于史、子、蒼、雅、緯候鈐決、内學、外家之説,苞并總統,無所不闚。”
“钤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源自“钤”(指封印,象征權威)與“決”(決斷)的組合,表示由權威人士作出的決定性決策,通常用于強調決策的最終性和不可動搖性。例如:“此事需由高層钤決,方能推進。”()
這一解釋源于古代兵法典籍的引用。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相關注釋或古代軍事典籍()。
《钤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密封憑證”或“蓋章決定”。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某種權威機構或個人發出的正式決定或命令。
《钤決》這個詞的部首是“金”(jīn),表示與金屬有關。它的筆畫數目是12畫。
《钤決》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方印章。古時,官方會使用特定的金屬印章蓋在文件或文書上,以表示其權威和正式性。這種蓋章行為被稱為“钤(qián)”。後來,“钤決”的意義逐漸擴大,用來表示正式的決定或命令。
《钤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釤決」。
在古代,钤決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钤”字由“金”(jīn)和“犬”(quǎn)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使用金屬來加以束縛或限制;“決”字由“冫”(bīng)和“夬”(guài)兩個部分組成,表示冰凍和夬(決斷)兩個含義。
1. 政府的钤決使該文件具有正式法律效力。
2. 按照公司規定,隻有經理才能钤決這份合同。
組詞有:封钤、秘钤、钤印、钤旨等。
近義詞有:蓋章、鑒定、認證。
反義詞有:解封、廢除、撤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