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愆時的意思、愆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愆時的解釋

失時。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文水》:“水出 謁泉山 之上頂,俗雲‘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名。” 宋 秦觀 《秋夜病起懷端叔作詩寄之》:“上憑鴻雁傳,下託鯉魚送。二物或愆時,已辱移文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愆時,漢語複合詞,由“愆”和“時”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失時,誤時”,指因過失或延誤導緻錯過適宜時機。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古代典籍及現代學術性文本中。

從構詞法分析,“愆”本義為過失,《說文解字》釋作“過也”(《說文解字》卷十),引申為延誤、耽誤之意;“時”指時間、時節,二者結合構成偏正結構,核心語義指向時間維度上的失誤。在古代文獻應用中,《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即有“愆時失官”的表述,指官吏任職逾期的違規現象。

現代漢語中,“愆時”多用于描述農業生産、工程進度等領域的延誤現象。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示:“春耕愆時,恐誤農事”,強調時間節點把控的重要性。其近義詞包括“失期”“誤時”,反義詞則為“及時”“適時”。

在語義演變層面,《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在明清時期衍生出“違背天時”的哲學含義,如王夫之《讀通鑒論》中“愆時逆理”的用法,将時間誤差提升至天道規律的認知層面。

網絡擴展解釋

“愆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iān sh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錯過合適時機或行動不合時宜而導緻的錯誤或過失。


詳細解釋

  1. 詞義核心
    主要表達“失時”,即未能在恰當的時機行動,導緻不良後果。例如古代文獻中描述天氣異常導緻農事延誤(如北魏《水經注》提及“暘雨愆時”),或宋代秦觀詩中因信息傳遞延誤引發的糾紛。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

    • 批評決策失誤:如“政策推行愆時,引發争議”;
    • 描述自然或人為延誤:如“天災愆時,收成受損”。
  3.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失時、違時、錯時;
    • 反義詞:適時、及時、應時。

曆史與文學例證


現代應用

如今“愆時”使用頻率較低,但可出現在以下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水經注》或宋代詩詞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奉八采拜慶抱憾豹鼠稱亭吃官司寵爵詞志道德科學大韶奠基禮玷漏隄塍第三蠹言惡報房地産業反市梵王宅飯物蕃滋發牙肥壯捍制漢之季鶴鳴山鑒察計吏掬壤巨細孔繇老鴉梁啟超鲢胖頭醽渌偻儸妙娥攮氣鬧意氣内衣蟠繞巧曆青巒柔穰軟轝三道頭三母上山下鄉壽具熟火說不響太康體坦然自若淘淘跳蹬鐵郭金城同樂聞笛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