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時。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文水》:“水出 謁泉山 之上頂,俗雲‘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名。” 宋 秦觀 《秋夜病起懷端叔作詩寄之》:“上憑鴻雁傳,下託鯉魚送。二物或愆時,已辱移文訟。”
“愆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iān sh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因錯過合適時機或行動不合時宜而導緻的錯誤或過失。
詞義核心
主要表達“失時”,即未能在恰當的時機行動,導緻不良後果。例如古代文獻中描述天氣異常導緻農事延誤(如北魏《水經注》提及“暘雨愆時”),或宋代秦觀詩中因信息傳遞延誤引發的糾紛。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
近義詞與延伸
如今“愆時”使用頻率較低,但可出現在以下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水經注》或宋代詩詞等古籍。
愆時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表示“錯過時機”或“違背時機”的意思。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在特定時刻沒有抓住機會或沒有恰當地利用時機,從而導緻一些不利的結果。
愆時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心字旁和日字旁。具體來說,它的左邊部分是心字旁,右邊部分是日字旁。
愆時的總筆畫數為12畫。心字旁的筆畫數為4畫,日字旁的筆畫數為8畫。
愆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說文解字》中被列為“象形旁會意字”。在繁體中,愆時的寫法為「愆時」。
在古代漢語中,愆時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古籍中的一種寫法是「愆旹」,表示相同的意思。這種寫法在古代出現過,但在現代漢字中已經較為罕見了。
1. 他愆時錯過了投資的最佳機會。
2. 這次比賽中,他因為愆時而失去了冠軍。
3. 如果你不想愆時,就要時刻保持警覺。
1. 愆期:指違反約定或期限。
2. 愆度:指超過或未達到标準。
1. 錯過:表示沒有抓住機會或遺漏了某件事情。
2. 不合時宜:表示與時機或環境不相適應。
及時:表示做事情恰當并且不拖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