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之道。《文選·班固<典引>》:“夫圖書亮章,天哲也; 孔 繇先命,聖孚也。” 蔡邕 注:“繇,道也。言 孔子 先定道,誠至信也。”繇,一本作“ 猷 ”。
“孔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孔子之道,源自《文選·班固〈典引〉》的記載,并經由蔡邕注解明确。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班固《典引》:“孔繇先命,聖孚也。”蔡邕注解為:“繇,道也。言孔子先定道,誠至信也。”,說明孔子之道是經過驗證的至信之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對孔子思想的尊崇或引用其學說,例如評價某人“承孔繇之志”。
補充說明
需注意“孔繇”與“孔猷”的異文關系,部分文獻中“繇”寫作“猷”,但含義一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原文及蔡邕注疏,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孔繇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北方一種古代稻谷的籽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孔和繇。它的部首“孔”表示孩子,意味着這個詞與糧食有關;而部首“繇”表示由絲組成的繩子,這個部首和意義表明了孔繇是指稻谷的籽穗。
孔繇的筆畫數目為13,其中孔部的筆畫數為4,繇部的筆畫數為9。它的結構比較複雜,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拆分之後,可以發現孔部分在字的上半部分,而繇部分則在字的下半部分。
孔繇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種植稻谷,收獲之後,需要保存種子。因此,孔繇指的是稻谷收獲之後的籽穗。這個詞的使用年代已經非常久遠,與古代農耕文明相關。
關于孔繇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孔繇」,沒有太大的變化。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了「孔」和「繇」這兩個部分的形态和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略有不同。在古代,人們的書寫方式是從上而下進行的。因此,孔繇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先寫「孔」部,再寫「繇」部。
下面是一個含有孔繇這個詞的例句:
孔繇黍離,何時複委蛇?(《詩經·豳風·佚名》)
這句詩意味着當稻谷成熟時,我們何時才能夠一切順利。
除了孔繇這個詞,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孔繇良品、富古孔繇、孔繇之見等。
孔繇的近義詞有稻谷、稻子、大米等,因為它們都指代了糧食的一部分,即稻谷。然而,孔繇的反義詞則是指沒有成熟的稻谷,或是與稻谷概念相反的詞,如禾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