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共亡。《墨子·非命下》:“昔者 三代 暴王, 桀 紂 幽 厲 之所以共抎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此也。”
“共抎”為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字形結構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共”表共同、協同之意,“抎”本義為失墜、墜落(《說文解字》釋“抎,有所失也”)。二字連用構成聯合結構,指共同喪失或協同失控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國家衰敗、道德淪喪等集體性失序現象。
二、古籍用例 該詞見于《呂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缪公取風焉,實始作為秦音。凡音者産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土弊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感則百奸衆辟從此産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樂和而民鄉方矣。”此段雖未直接出現“共抎”,但“世濁”“衰德”等語境與其核心語義相通。
三、詞義演變 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考訂古籍時曾注:“共抎猶言共失,謂交失也”,強調其雙向失控的語義特征。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為“共同喪失”,屬書面語中的曆史詞。
四、相關研究 當代學者李佐豐在《古代漢語語法學》中指出,類似“共抎”的聯合式動詞在先秦文獻中多用于抽象事理表達,具有鮮明的哲學思辨色彩,其構詞法體現了漢語雙音化趨勢的早期形态(參考《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資料,“共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意解釋:
使用背景:
補充說明:
抱殘守缺邊落層楹茶鏽澄芬赤佛堂赤幹稠木穿窬之盜儲斂黜嫚慈幼第二流短狐發禮方紅扶颠負羸觀察員古定劍浩漭橫馳患肆晖映校準吉丁當稷慎記説刻肌刻骨鑛镤侉子裂鼻浏亮騾駒闾闬免稅店麋沸蟻動靡靡之音嘔呀遷迹青空如棄敝屣三弋上元沙壓蛇符神到之筆伸雪視保市莽氏姓收葬私桡瑣瘦塔廟桃符闆讬孤萬籁俱寂吳牛喘月閑搖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