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的意思、羅隱的詳細解釋
羅隱的解釋
羅隱(833-910) : 唐代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谏,號江東生,餘杭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曾十餘年考進士不第,後入鎮海節度使幕,遷節度判官、給事中。散文小品語言犀利,詩作喜用口語。有《讒書》、《甲乙集》行世,後人輯有《羅昭谏集》。
詞語分解
- 羅的解釋 羅 (羅) ó 捕鳥的網:羅網。 張網捕捉:羅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 搜集,招緻,包括:羅捕。羅緻(招請人才)。網羅。包羅。羅織罪名(虛構罪
- 隱的解釋 隱 (隱) ǐ 藏匿,不顯露:隱藏。隱匿。隱居。隱士。隱諱。 傷痛:隱恻。 憐憫:恻隱之心。 現顯 隱 (隱) ì 倚,靠:隱幾(?)而卧(靠着幾案睡眠)。 現顯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羅隱”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文學家、詩人,其名字及生平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個人背景
- 原名與字號:本名羅橫,因科舉屢試不第,憤而改名“隱”,字昭谏,自號“江東生”。
- 生卒年:約生于833年,卒于909年(一說910年),享年約77歲。
- 籍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
二、科舉經曆
- “十上不第”:自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起,連續十次參加科舉均落榜,史稱“十上不第”,後歸隱九華山。
- 改名緣由:因科場失意,将原名“橫”改為“隱”,既表退隱之志,亦含對現實的諷刺。
三、仕途轉折
- 投靠錢镠:55歲時投奔吳越王錢镠,任錢塘縣令、節度判官等職,輔佐錢镠治理東南,政績顯著。
- 政治遠見:曾勸谏錢镠警惕叛将,并借建築城牆之事暗喻内患,後預言成真,避免更大危機。
四、文學成就
- 作品風格:以諷刺詩和散文著稱,語言犀利直白,善用口語,代表作《讒書》《甲乙集》被贊為“晚唐第一諷刺”。
- 曆史評價:與族人羅邺、羅虬并稱“三羅”,其詩文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人輯有《羅昭谏集》。
五、轶事與性格
- 相貌與才名:相傳相貌丑陋但才華橫溢,少年時讀書至“雞鳴山”得名,民間流傳其“讨飯骨頭聖旨口”的傳說。
- 與雲英故事:落第期間與營妓雲英互諷,留下“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名句,反映其自嘲與批判精神。
“羅隱”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名稱,更承載了懷才不遇的文人形象、辛辣的文學風格及亂世中的政治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羅隱》的意思
《羅隱》是一個古時漢字,指的是羅網陷害他人。它有貶義,表示惡意誘捕或設下陷阱以捉人。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用來形容壞人用計陷害别人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羅隱》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網”,右邊的部首是“阜”。它的拼音是“luō yǐn”。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它由12筆畫組成,其中“羅”部分是8畫,“隱”部分是4畫。
來源和繁體
《羅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選·嵇康·陷身》一文中。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有些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演變出了繁體字。“羅隱”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 “羅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構造更加複雜,筆畫比較繁瑣。例如,古代的“羅”字寫作“罼馬旡舛”,“隱”字寫作“辛火人心刀刀刃”。
例句
1. 他參與了羅隱計,使得那位王子陷入困境。
2. 這個壞人常常使用羅隱手段來陷害他人。
組詞
羅網、陷害、誘捕、設陷、計謀、惡意、捉人
近義詞
陷害、設陷、誘捕
反義詞
援助、幫助、拯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