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甯子 ”。亦稱“ 甯生 ”。亦稱“ 甯武 ”。亦稱“ 甯生 ”。 春秋 衛 大夫 甯俞 ,谥 武子 。《論語·公冶長》:“子曰:‘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邢昺 疏:“若遇邦國有道,則顯其知謀;若遇無道,則韜藏其知而佯愚。”後以 甯武子 為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後漢書·黨锢傳·劉祐》:“吾子懷 蘧氏 之可卷,體 甯子 之如愚,微妙玄通,沖而不盈。” 李賢 注:“ 蘧瑗 字 伯玉 , 甯子 名 俞 ,并 衛 大夫。” 晉 盧谌 《贈劉琨一首并書》:“卷異 蘧子 ,愚殊 寗生 。” 唐 張九齡 《登荊州城樓》詩:“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直似 王陵 戇,非如 甯武 愚。”
“甯武子”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典故人物,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甯武子本名甯俞,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谥號“武子”。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中評價他:“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處世智慧
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展現才智輔佐君主;國家混亂時,他“佯愚”以自保或暗中周旋。這種“愚”并非真糊塗,而是韬光養晦的政治策略。
忠誠與擔當
據《左傳》記載,衛成公時期國家動蕩,甯武子并未完全避世,而是冒險進谏、保全社稷,體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當。
傳統解讀認為甯武子“裝愚”是明哲保身,但曆史記載顯示他更多是以隱忍方式繼續盡忠,與單純避禍的“愚”有本質區别。
甯武子的形象融合了道家的隱忍與儒家的忠勇,其“愚不可及”實為一種超越常人智慧的處世境界。
《甯武子》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甯靜、穩定的人或空間。
甯(宀頭部,用7畫)+ 武(歹手部,用8畫)+ 子(子字底部,用3畫)
《甯武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它原本指的是一個具有甯靜、穩定、心境安甯的人。後來,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給人一種安定、平和的感覺的空間,如甯靜的村莊或避世之地。
《甯武子》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寧武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甯(從宀至嬝)的形狀稍有不同,而且武和子的筆畫順序也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宓武子」。
1. 他是一個甯武子,經常能夠保持内心的平靜和淡定。
2. 這個村莊的環境十分甯武子,非常適合居住。
甯靜、甯願、甯肯、甯神、甯靜緻遠
甯靜、平和、安甯、安詳
喧嚣、狂躁、不安、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