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confused] 形容頭腦昏亂;糊裡糊塗
人們懵頭轉向地往外跑
形容頭腦昏亂,糊裡糊塗。轉向,迷失方向。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五章:“敵人遭到猝不及防的打擊,在包圍圈裡懵頭轉向。” 郭澄清 《黑掌櫃》:“他這一陣,鬧得我懵頭轉向。” 蔣子龍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今天竟叫新來的廠長給說得懵頭轉向,連好壞話都分不出來了。”
“懵頭轉向”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měng tóu zhuàn xià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頭腦昏亂、糊裡糊塗的狀态,多指因突發情況或複雜環境導緻思維混亂、失去方向感。
例如:人在陌生環境中容易“懵頭轉向”,或因突發事件而不知所措。
“玉寶在農村活潑伶俐,一進工廠就變得懵頭轉向。”(高玉寶《高玉寶》第12章)
“你在想啥心思?懵頭轉向了!”(柳青《創業史》第二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懵頭轉向是一個成語,意指人的思維或判斷因受到突如其來的事物或情況而困惑、迷失方向的狀态。當人在面對複雜、新奇或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物時,往往會感到懵懵懂懂、迷茫不解。
懵頭轉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目、心和立。其中,目部表示與眼睛相關的意思;心部表示與思維心智相關的意思;立部表示與立起、改變方向相關的意思。該成語總共有20個筆畫。
懵頭轉向最早出自明代《行世義府全書·防憂篇》。在書中寫道:“世皆借力而決事,決事無定論,怪事茫茫,而傾心為憂,懵頭轉向。”此處表達了人們在遇到困擾和挫折時,思維轉向而感到迷茫無助的狀态。
懵頭轉向的繁體字是「朦頭轉向」。
在古代,懵頭轉向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朦頭奔轉」。其意義仍然指人因困惑而迷失方向,與現代用法相似。
1. 在遇到這個問題時,他完全懵頭轉向,不知道如何下手。
2.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懵頭轉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3. 學生們對這位新老師的教學方法感到懵頭轉向,有些迷糊了。
組詞:懵懂、轉變、方向、迷茫
近義詞:迷失、困惑、茫然、迷茫
反義詞:明晰、清楚、理智、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