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寇的意思、逋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寇的解釋

逃寇,流寇。《晉書·陶璜傳》:“夷帥 範熊 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宋書·自序傳·沉田子》:“積紀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賜高麗王湯玺書》:“歷代逋寇,一朝清蕩。” 唐 韓愈 《送張侍郎》詩:“兩府元臣今轉密,一方逋寇不難平。”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洪文襄公》:“公自 順治 元年入關,為内院大學士。次年即出駐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逃亡的盜寇或流竄的匪徒。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逋 (bū):本義為逃亡、逃跑。《說文解字》釋:“逋,亡也。”引申為拖欠(如逋租)、拖延(如逋慢)。
    • 寇 (kòu):本義指入侵、劫掠。《說文解字》釋:“寇,暴也。”引申指入侵者、盜匪、敵人。
    • 逋寇:二字結合,特指逃亡在外、流竄作案的盜匪或敵人。強調其處于逃亡狀态,尚未被擒獲或平定。
  2. 詞義解析與用法:

    • 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指代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被官府或正義力量追捕的匪類。
    • 強調其“在逃”的狀态,區别于已被捕獲或盤踞一方的匪徒。
    • 屬于書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
  3. 權威詞典佐證: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逋寇”的釋義明确為“逃寇”,即逃亡的寇賊。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側重語詞溯源和古代典籍用法的權威工具書,其對“逋寇”的解釋同樣指向逃亡的盜匪或敵人,并常引用古籍例證。例如,在描述曆史事件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流竄匪患時,會使用此詞。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該詞典針對古代文獻閱讀,對“逋寇”的解釋亦為“逃亡的盜匪”,并可能提供更具體的古文用例背景。
  4. 經典文獻例證:

    • 雖然現代使用較少,但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其蹤迹。例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陰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雞栖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缪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其中雖未直接出現“逋寇”,但類似語境(如“擊賊”、“胡羯”)常與平定叛亂、追剿流寇相關,體現了該詞使用的曆史背景。

“逋寇”一詞意指逃亡的盜匪或敵人,強調其流竄、在逃的狀态。其釋義在《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得到一緻确認,屬于具有特定曆史語境和書面語色彩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逋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逃亡的盜匪或流寇,常用于描述長期流竄、未被剿滅的匪徒群體。該詞由“逋”(逃亡)和“寇”(盜匪)組成,字面意為“逃亡的匪寇”。

  2. 字義分解

    • 逋(bū):本義為逃亡、拖欠,如“逋逃”“逋欠”。
    • 寇(kòu):指強盜、侵略者,古文字形為手持器械入侵房屋,引申為暴力劫掠者。
  3. 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例如:

    • 《晉書·陶璜傳》提及“夷帥範熊世為逋寇”;
    • 唐代韓愈《送張侍郎》詩雲“一方逋寇不難平”;
    • 隋文帝曾用“曆代逋寇,一朝清蕩”形容平定匪患。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比喻逃亡的罪犯或犯罪團夥。例如:“警方追捕多年逋寇,終将其繩之以法。”

  5. 相關擴展
    與“逋寇”類似的詞彙有“流寇”“草寇”,均指未徹底剿滅的匪徒,但“逋寇”更強調其逃亡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編氓不理會存録大忙黨難磴路丁香結砥刃發號出令方術士風馳雲捲扶憑縛舌交唇岡底斯山脈感格貢闱宮籞孤禅衡紀恒言紅紫奪朱環利通索慧士慧雲鹘突薦任官堅如磐石奸數交過骥服鹽車金銀首飾九成溘喪口德暌載籠巾龍香劑摟羅銘勳祢生仳倠破崖絕角阡隴頃匡铨擢曲躬躬删繁就簡蛇蟲百腳聖顔射手收贖宿猾屯田烏頭詳拟香璎吓怒仙鐘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