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言的意思、恒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言的解釋

常言,俗語。《孟子·離婁上》:“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 明 劉基 《官箴上》:“人有恆言:視民如兒,無反厥好。”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奈何曲》中雲‘非奴苦要孝名傳,隻為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此二語雖屬恆言,人人可道,獨不宜出 五娘 之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恒言”是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恒言”指常言、俗語,即日常生活中長期流傳、被廣泛接受的固定表達。其核心含義是長久不變的言辭,強調話語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

  2. 曆史與典籍用例

    • 《孟子·離婁上》中記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表明該詞在先秦時期已用于表達普遍認同的觀念。
    • 明代劉基《官箴上》提到:“人有恒言:視民如兒,無反厥好”,體現其在古代文獻中的勸誡作用。
  3. 使用場景與延伸

    • 日常語境:指代約定俗成的諺語或口頭禅,如“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這類流傳的俗語。
    • 文學與書名:例如清代養生著作《老老恒言》,書名借“恒言”暗含經久不衰的養生智慧。
  4. 語義辨析
    與“格言”不同,“恒言”更側重表達普遍性而非哲理性,且多為口語化表達,如《閑情偶寄》中提到的“雖屬恒言,人人可道”。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詞典釋義及實際用例,涵蓋其語義演變和應用場景。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孟子》《老老恒言》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恒言的意思

《恒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持續的言語,指一直不變的說法或觀點。它由兩個字組成:恒和言。

恒言的部首和筆畫

恒言的部首是心字底,即心部。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與情感和心理相關的事物。恒言的筆畫數是12,恒的筆畫數是9,言的筆畫數是4。

恒言的來源

《恒言》這個詞的來源不詳。可能是源自古代的一種表達方式,強調言談之中持續不變的内容。

恒言的繁體

恒言的繁體字是「恆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恒言」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

恒言的例句

1. 他一直堅守着恒言,從未改變過。

2. 我們要堅持恒言,不被外界的幹擾動搖。

3. 這是他多年來一直恪守的恒言,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組詞

恒言組詞舉例:

1. 恒定(一直保持不變的)

2. 恒溫(持續的穩定溫度)

3. 恒心(持之以恒的決心)

近義詞

與恒言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

1. 持久言論

2. 常說之詞

3. 堅定觀點

反義詞

與恒言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

1. 變化多端

2. 模糊言辭

3. 不确定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