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寇的意思、逋寇的详细解释
逋寇的解释
逃寇,流寇。《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词语分解
- 逋的解释 逋 ū 逃亡:逋逃。逋迁。逋荡。 拖欠:逋负。逋租。逋债。 拖延:逋留(逗留)。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寇的解释 寇 ò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姓。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逋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逃亡的盗寇或流窜的匪徒。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逋 (bū):本义为逃亡、逃跑。《说文解字》释:“逋,亡也。”引申为拖欠(如逋租)、拖延(如逋慢)。
- 寇 (kòu):本义指入侵、劫掠。《说文解字》释:“寇,暴也。”引申指入侵者、盗匪、敌人。
- 逋寇:二字结合,特指逃亡在外、流窜作案的盗匪或敌人。强调其处于逃亡状态,尚未被擒获或平定。
-
词义解析与用法:
- 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指代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被官府或正义力量追捕的匪类。
- 强调其“在逃”的状态,区别于已被捕获或盘踞一方的匪徒。
- 属于书面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
-
权威词典佐证: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逋寇”的释义明确为“逃寇”,即逃亡的寇贼。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侧重语词溯源和古代典籍用法的权威工具书,其对“逋寇”的解释同样指向逃亡的盗匪或敌人,并常引用古籍例证。例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流窜匪患时,会使用此词。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该词典针对古代文献阅读,对“逋寇”的解释亦为“逃亡的盗匪”,并可能提供更具体的古文用例背景。
-
经典文献例证:
- 虽然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其踪迹。例如,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其中虽未直接出现“逋寇”,但类似语境(如“击贼”、“胡羯”)常与平定叛乱、追剿流寇相关,体现了该词使用的历史背景。
“逋寇”一词意指逃亡的盗匪或敌人,强调其流窜、在逃的状态。其释义在《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得到一致确认,属于具有特定历史语境和书面语色彩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逋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
基本含义
指逃亡的盗匪或流寇,常用于描述长期流窜、未被剿灭的匪徒群体。该词由“逋”(逃亡)和“寇”(盗匪)组成,字面意为“逃亡的匪寇”。
-
字义分解
- 逋(bū):本义为逃亡、拖欠,如“逋逃”“逋欠”。
- 寇(kòu):指强盗、侵略者,古文字形为手持器械入侵房屋,引申为暴力劫掠者。
-
古籍用例
该词多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例如:
- 《晋书·陶璜传》提及“夷帅范熊世为逋寇”;
- 唐代韩愈《送张侍郎》诗云“一方逋寇不难平”;
- 隋文帝曾用“历代逋寇,一朝清荡”形容平定匪患。
-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比喻逃亡的罪犯或犯罪团伙。例如:“警方追捕多年逋寇,终将其绳之以法。”
-
相关扩展
与“逋寇”类似的词汇有“流寇”“草寇”,均指未彻底剿灭的匪徒,但“逋寇”更强调其逃亡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阿拉奇白鹞子杯圈崩缺比肩继踵尝酒成份诚意正心春恨等夷底儿掉都郡短弧对顶角反逆负局翁付授告饶咯当观山玩水归侨骨体黑灯瞎火蠖略箭笴祭公稽考经锄矜贵卷束筠篁揩名客耕劳结流丐渌浆緑鬟毛乱猛厉墨绖涊颜前局前言不对后语巧辩岂得穷当益坚人心向背三环五扣三拳两脚生活方式尸臣世禄受经漱流叹凤天井窑体局纬书啸叫斜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