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兼祧的意思、兼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兼祧的解釋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習俗。兼祧人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不怕等二老歸天後再還宗,或是兼祧兩姓俱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兼祧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一種特殊繼承方式,主要涉及家族延續和宗祧繼承。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概念
    兼祧指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習俗。其核心在于“一子頂兩門”,即獨子既為本房延續香火,又為無子的叔伯房繼承宗祧,形式上成為兩房的嗣子。這種方式允許兼祧人不脫離原家族,同時承擔兩房的責任。

  2. 背景與目的

    • 封建宗法需求:為防止家族支系絕嗣,尤其在兄弟中僅一房有子的情況下,通過兼祧延續多房香火。
    • 財産與身份繼承:以身份繼承為主,确保家族財産不外流,維護血統純正。
  3. 具體形式與操作

    • 婚姻安排:各房為兼祧人分别娶妻(稱“平妻”),所生子女歸屬對應支系,形成名義上的“一夫多妻”。
    • 適用範圍:不僅限于兩房,若家族多房無子,獨子可能需兼祧三房甚至更多。
  4. 曆史實例
    最著名的案例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他以兼祧身份入嗣,名義上同時繼承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宗祧,解決皇位繼承危機。

  5. 社會意義與現代評價

    • 封建性:本質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的産物,通過制度性安排規避絕嗣風險。
    • 廢除與批判:隨着宗法制度瓦解,兼祧被視為封建糟粕,現代社會已完全摒棄。

兼祧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為解決家族延續問題而産生的制度,兼具繼承規範與社會妥協性,但存在明顯的性别和倫理局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兼祧》的意思

《兼祧》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同時具備兩個或更多不同血統的後代。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家族中的婚姻與繁衍過程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兼祧》的拆分部首是八,它的筆畫數為十。

來源

《兼祧》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三年》中。當時,公元前542年,莊公在齊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宴會上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婚姻事件,即兩位公子同時迎娶了不同的妻子,而這兩位妻子分别來自公子們的母親的家族。這種情況被稱為“兼祧”,後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

繁體

《兼祧》的繁體字是「兼祧」,其中的「兼」字在繁體中保持不變,而「祧」字在繁體中則被寫作「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筆畫與現代有些許不同。《兼祧》一詞的古時候寫法為:

兼:八一一一(共四畫)

祧:礻(示)十一(共十三畫)

例句

1. 這個家族為了保持純正的血統,堅決反對兼祧。

2. 他是一個兼祧之後,同時擁有兩個家族的優點和特點。

組詞

兼并、兼顧、祧祀、祧廟

近義詞

混血、複雜血統

反義詞

單純血統、純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