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視;閱覽。《周禮·春官·肆師》“大祭祀,展犧牲” 漢 鄭玄 注:“展,省閲也。”《三國志·魏志·倉慈傳》:“ 慈 躬往省閲,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遺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 宋 陸遊 《上二府論都邑劄子》:“自顧賤愚不肖,無尺寸可以上補聰明,而徒以無益之事上勤省閲,實有罪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鄭氏 藝文一略該括甚鉅,核剖彌精,良堪省閲。”
“省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省”(節省)和“閲”(閱讀、審查)組成,本義指通過精簡或高效的方式處理閱讀或審查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精力與時間浪費。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在古籍中,“省閲”常表示審慎檢查或詳細閱覽。例如:
現代延伸意義
當代更偏向“高效處理信息”的層面,例如學術研究中快速篩選有效文獻,或工作中簡化審批流程等場景。
該詞兼具“節省精力”與“嚴謹審查”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多用于官方審查或學術研究,現代則更注重效率與精簡。
《省閲》一詞出自漢語,是指省察、檢查和審閱的意思。具體上,它指的是仔細審查、審閱或檢查文書、文件等内容,以确保其準确性和合規性。
《省閲》這個詞的部首是“⻍”(疋字旁),“⻍”是由“疋”字和“黾”的合體字,“黾”帶有腳的形狀,表示行走的樣子。它也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省閲》的總筆畫數是11畫。它的拆分筆順是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順序。
《省閲》是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文字。這個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如《學記》、《戰國策》等。它在曆史中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漢字詞彙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 《省閲》被寫作「省閱」,其中的一些字形和簡體字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省閲》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古時候,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水書寫漢字,筆畫和部首的形狀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但整體來說,它的字形與現代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省閲》的例句:
1. 請您仔細地審閱這份文件,做好最後的《省閲》。
2. 領導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省閲》,确保文書中沒有任何錯誤。
3. 在提交之前,務必對報告進行仔細的《省閲》,以确保其準确無誤。
以下是一些與《省閲》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省察、審閱、檢查、查閱。
近義詞:審查、審視、訂正。
反義詞:省略、忽視、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