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與棨戟。借指貴官。《文選·謝朓<始出尚書省>詩》:“趨事辭官闕,載筆陪旌棨。” 李善 注引 司馬彪 《續漢書》:“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皆帶劍棨戟為前行。” 唐 李德裕 《與姚谏議郃書》之二:“自料此生無由再望旌棨,臨紙涕戀,不勝遠誠。”《舊唐書·劉子玄傳》:“馳驟於風塵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間。”參見“ 旌戟 ”。
“旌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旌”和“棨”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的儀仗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旌(jīng)
本義為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用于指揮或标識身份。例如《周禮》中記載“旌,所以精進士卒”,後引申為表彰(如“旌表”)、引導等含義。
棨(qǐ)
指古代官吏出行時使用的木制符信,形似戟,上有幡蓋或彩繪,作為通行憑證或儀仗器具。《漢書·文帝紀》提到“棨傳”,即通關的符節。
“旌棨”合用指代官員出行時的儀仗隊列,包括旗幟(旌)和符信(棨),象征權力與身份。例如:
唐代文獻中常見“旌棨臨門”,形容高官到訪時儀仗的隆重場面。
該詞已極少出現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曆史題材作品時需考據其意。
若您遇到具體古文用例,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旌棨》(jīng qí)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常用來形容威風凜凜的氣勢或标志。它所傳達的意義包括榮譽、威嚴、尊貴和權力。
《旌棨》這個詞由旗和木兩個部首組成。旗的部首是方,木的部首是木。旌棨的筆畫總數是14畫。
《旌棨》一詞源于古代用來示威和标志地位的旗幟和旌旗,加上象征權勢的棨。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旌棨」。
古時候,《旌棨》有多種變體的寫法。例如,旌可以寫作「旌」或「旍」,棨可以寫作「棨」或「耆」。這些變體的用法隨着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發生了一些變化。
1. 國王舉着高高飄揚的大旗,氣勢如破雲猛虎,完全展現了旌棨的威嚴。
2. 他穿着軍裝,手中拿着一個象征權力的木棨,給人一種莊嚴而威武的感覺。
旌旗、飄旗、旗幟、旗艦
權威、威儀、威武、尊貴
低調、謙遜、卑微、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