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對我國中原以東各族的統稱。《禮記·曲禮下》:“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東夷獻其樂器, 肅慎 貢其楛矢。”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司空出東夷,童稚刷勁翮。”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 河北 、 山西 的北部是所謂北狄, 陝西 的大部分是所謂西戎, 黃河 的下遊是所謂東夷。”
(2).指 三國 吳 。《文選·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東夷 ,憑 江 阻湖,騷擾邊境,勞我師徒。” 李善 注:“ 東夷 ,謂 吳 。”
(3).特指 清 朝統治者。 清 顧炎武 《羌胡引》:“東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稱僞帝。”
(4).舊指我國東方 日本 、 朝鮮 等國家。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今世所用摺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 張東海 先生以為貢於東夷…… 東坡 謂 高麗 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 北宋 已有之。 倭 人亦製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夷果然。”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倭緞》:“凡倭緞製起東夷, 漳 泉 海濱效法為之。”
"東夷"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東方部族的統稱,其含義隨曆史演變而豐富,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方位與族群指代
"東"指方位(日出方向),"夷"在甲骨文中象人負弓形,《說文解字》釋為"東方之人也"(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合稱泛指華夏以東的族群,早期涵蓋山東、江淮至東北的廣泛地域。
文化特征
據《禮記·王制》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反映其區别于中原的習俗。考古印證大汶口、龍山文化中的骨蔔、鳥圖騰等特征(《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商周時期
殷墟甲骨文常見"征夷方"記載,指商代東部的方國(《甲骨文合集》第36492片)。周代"東夷"具體化,《後漢書·東夷列傳》追溯為畎夷、方夷等九部。
春秋至秦漢
孔子曾欲"居九夷"(《論語·子罕》),此時多指山東半島的萊夷、淮夷。秦漢後漸融入華夏,如《史記》載秦始皇"登琅琊台,立石刻頌秦德"所在即東夷故地。
文明貢獻
東夷族群首創弓箭(《說文》:"夷,平也。從大從弓"),龍山文化黑陶、稻作技術影響中原(嚴文明《東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9期)。
民族融合象征
舜生于諸馮(山東)被孟子稱"東夷之人"(《孟子·離婁下》),反映早期華夏對東夷的文化認同。蚩尤(九黎首領)後世亦被奉為戰神。
權威文獻參考: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 嚴文明《東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第9期)
“東夷”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擴展,需結合不同時期的語境理解:
中原以東的族群統稱
先秦時期,中原王朝(黃河中下遊)将東方部族統稱為“東夷”,與“南蠻、西戎、北狄”并列。商周時期主要指山東及周邊地區的部落,如萊夷、淮夷等,考古學上對應後李文化至嶽石文化的先民。
地理範圍
主要涵蓋今山東省中南部、河南東部、江蘇北部及遼東半島等地。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均屬其遺存。
三國時期的“吳”
曹植《王仲宣诔》以“東夷”指代孫吳政權,因其位于中原以東且與曹魏對峙。
清代對滿族的貶稱
明末清初,部分漢人文獻用“東夷”暗指清朝統治者,帶有政治貶義。
近代對日、朝等國的泛稱
明清以後,“東夷”逐漸泛指中國以東的日本、朝鮮等國家。
如需進一步了解東夷考古文化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禮記》《三國志》及大汶口文化相關研究。
愛斯基摩人白閣道者邦祀報答菜青超闊傳呼電話祠祭賜生叢辰帶引鼎出二情繁榮富強廢壞風雨同舟诰敕房共門歸妹好弱合摎衡蓋懷惡胡雕剌彙族或一火戰家娘焦距眷屬俊烈臨安俚淺離親柳蠶六言碌碌公羅郭賣富差貧芒焰麻葦鳴杼摩揣平贓聘妻坡地謙謙氣核清吟小班輕重奇缺诠評蚺蛇膽柔伏少妻畲刀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桃臉童謠無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