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面的意思、馬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面的解釋

(1).長形的臉面。《北史·斛律光傳》:“ 光 字 明月 ,馬面彪身,神爽雄傑,少言笑,工騎射。”

(2).迷信傳說 閻王 手下的鬼卒,頭像馬首。《西遊記》第五六回:“老者道:‘爺爺呀,一個夜叉,一個馬面,一個雷公!’”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然而那又究竟是陰間, 閻羅天子 、 牛首阿旁 ,還有 中國 人自己想出來的馬面。”

(3).古時沿着城牆所建的一系列在平面上凸出于牆面外的墩台。其作用是加固城體,便于觀察和夾擊攻城敵兵。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其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予親使人步之,馬面皆長四丈,相去六、七丈。”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城成,周六裡半零六十五步,高三丈,門樓、靴城、馬面、敵樓悉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長形臉面的描述 指人臉型狹長或表情陰沉兇惡。該用法最早見于《北史·斛律光傳》對斛律光外貌的記載:“光字明月,馬面彪身,神爽雄傑,少言笑,工騎射”。現代多用于形容人神情嚴厲或相貌特征。

  2. 神話傳說中的鬼卒形象 在陰間傳說中,馬面與牛頭組成地府鬼差組合,其形象為馬首人身。該設定最早見于《西遊記》第五十六回和魯迅《朝花夕拾·無常》中的文學描寫,成為民間信仰中經典的地獄使者形象。

  3. 古代城防建築術語 作為軍事防禦設施,指城牆外側凸出的矩形墩台(敵台),具有重要戰略功能:

    • 結構特征:平面呈長方形或半圓形,間隔60-120米分布
    • 戰術作用:消除防禦死角,形成交叉火力,配合甕城構成立體防禦體系
    • 得名由來:因狹長形制類似馬臉而得名,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城牆遺址

其他次要解釋如提到的“上下城路面”說法,因缺乏權威佐證暫不采信。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使用差異:文學作品中多指鬼怪形象,建築領域則為專業術語,曆史文獻中常見外貌描述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面的意思

馬面是指馬頭形狀的面孔,也指稽首作揖時擺出馬頭的姿勢,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臉部的特征或表情。在中國文化中,馬面也有神話傳說中的形象,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存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面的拆分部首是馬(mǎ),總共有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馬面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和藝術作品,尤其在戲曲中經常出現。現代中文中基本以簡化字形式存在,沒有明确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馬面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馬面并非常見的詞彙,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可以考證。

例句

1. 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是淚水的馬面。

2. 那隻獅子展示出一隻威嚴的馬面。

3. 他對待他人總是帶着一張和藹可親的馬面。

組詞

馬面并不常用于組詞,因此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

近義詞可能是:馬頭、駿馬面孔。

反義詞

反義詞可能是:狗臉、貓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